【云居百科】纸寿千年的奥秘:探寻宣纸的历史与工艺之美
2025-05-16 15: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云居寺的馆藏文物中22000余卷明代纸经穿越400年时光依然保存完好,纸面墨色如初凝般温润 —— 这些承载着古老经卷的特殊纸品,正是以 “纸寿千年” 闻名的宣纸。这种始于唐代、产于泾县的古老手工纸,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而得名,历经1500余年岁月淘洗,不仅守护着云居寺古籍的千年风华,更成为中华文明中 “墨韵长存” 的活体文化符号。

明代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独特原料与繁复工艺

宣纸的卓越品质,源于对原料的极致苛求。其主料为泾县特产青檀树皮与沙田长秆籼稻草:青檀树扎根于当地山地,树皮纤维细长柔韧,是形成宣纸独特质感的核心;泾县优质沙田长秆籼稻草比一般的稻草纤维性强、不易腐烂、容易自然漂白,所以自古便有“宁要泾县的草,不要铜陵的皮”的说法;辅料杨桃藤汁作为天然胶剂,能使纸浆均匀细腻,为后续工序奠定基础。

从原料到成品,宣纸需历经108道工序,耗时长达一年半载,故有 “片纸两年得” 的说法。首先是原料精制:青檀枝条经过20小时密封蒸煮后,在山溪中浸泡去皮,拌入石灰二次蒸煮、清洗,再手工撕成细条置于山场日晒雨淋,完成自然漂白;沙田稻草同样要经过晾晒、蒸煮、漂白等十八道工序,仅天然漂白就需半年至一年,安徽泾县百万平方米的晒场,正是这一古老工艺的活化石。

原材料加工

制浆

接下来的制浆环节充满匠心:原料经石碓碾碎捶打成饼,加入杨桃藤汁搅拌成浆,而后以泾县山泉水稀释 —— 这方水土孕育的独特水质,正是宣纸无法复制的关键密码。捞纸师傅双手持竹帘,在纸浆池中轻摇慢荡,使纤维均匀附着成膜,这一工序全凭手感,稍有偏差便会导致纸张厚薄不均。湿纸经贴壁烘干(晒纸环节需在50℃左右火墙上操作)、裁剪挑拣,最终以100张为 “一刀” 打包,成为传统交易的基本单位。

捞纸

晒纸

多元特性与文化价值

宣纸的魅力,更在于其独一无二的物理特性:

柔韧若丝:即便揉皱如团,经熨烫装裱仍可恢复平展,用于碑刻拓片时,能紧密贴合凹凸表面,承受反复捶打而不断裂,堪称 “纸中丝绸”。

墨韵天成:生宣遇水则墨色晕染自然,熟宣着墨则凝而不散,这种 “湿染性” 与 “吸墨性” 成就了中国书画 “墨分五色” 的奇妙效果,故有 “水走墨留” 的美誉。

云居寺末代主持乐婵——墨竹图

历久弥新:生产过程中剔除了易变质的木质素与蛋白质,纯净纤维结构使宣纸抗虫蛀、耐老化,实验室证明其寿命可达千年以上,现存500年前的明代纸经仍完好如初。

工艺美学:从原料筛选到 “捞纸刷痕” 形成的独特纹理,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体温,也赋予宣纸 “轻灵”“艰涩” 等微妙质感,成为传统书画的最佳载体。

传承之路与时代价值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30秒的宣纸制作影像向世界展示了这门古老技艺的震撼。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今,宣纸正从书画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雅致的宣纸伞、精巧的纸艺装饰、融入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让千年古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中华文明的 “活化石”,宣纸不仅是一种书写载体,更是工匠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它用1500年的时光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遗产,从来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生长的活态文明。当我们触摸一张宣纸的纹理,指尖感受到的不仅是纤维的细腻,更是无数代匠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以及中华文明对 “永恒” 二字的浪漫诠释。

作者:王晓宁


作者:

云居寺石经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