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外交智慧!一词之差如何平息各国争论?
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

2025-05-16 16:22 语音播报

热点

1955年4月19日,万隆会议第二日。中国原本是发言名单的第一个,但周恩来总理放弃了这个机会,耐心倾听各国代表的发言。

绝大多数发言都表达了对和平与友好的愿望,对殖民主义的憎恨。然而,就在上午会议快结束时,有人不点名地猛烈攻击共产主义。

到这时,周恩来决定把原定准备的发言稿改作书面发言散发,另外做一个补充发言。

张彦 时为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我记得19日中午,我回到总理的住处,总理已经在里头拿着铅笔写一个临时的发言稿。

下午,会议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着。4时45分左右,大会主席沙斯特洛阿米佐约宣布:“下面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发言。”‍

在短短18分钟的发言里,周恩来总理以确凿的事实和令人信服的论述,回答了少数代表对中国的误解和指责,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政策。

两天以来,笼罩在会场上空的阴云,终于被驱散,周恩来总理的发言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4月20日起,会议分成三个小会:由代表团团长组成的政治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文化委员会。然而,4月21日中午,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突然邀请了几个他选定的新闻记者,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并且宣读了一份很长的声明稿,内容就包括了台湾问题。

周恩来总理看到声明后,有了自己的判断:科特拉瓦拉此番表态是受到了美国的影响。

就在前一天,4月20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咨文,要求拨款数亿美元来执行他所谓的“共同安全计划”。华盛顿方面并不讳言,美国总统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日子提出咨文,就是为了影响万隆会议的走向。

21日下午,政治委员会接近尾声时,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宣读了一篇谴责殖民主义的演说稿。他首先谈到了西方的殖民主义,随后话锋一转,要求会议“像讨论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也讨论反对苏联殖民主义问题”。

4月22日,当各国代表步入会场时,他们中绝大多数已经做好了锡兰总理所引发的争议再次升级的准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一改昨天激烈的言辞,委婉地表示昨天的发言只是自己的不同意见,并不想引起争论,更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

一夜之间,锡兰总理经历了什么,竟让他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当时许多报道会议的记者发现,就在21日下午会议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与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并肩走出会场。

罗英杰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面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总理与科特拉瓦拉进行了私下的会谈,科特拉瓦拉改变了他之前的一些做法。

‍‍‍‍4月23日,周恩来总理做了半小时的长篇发言,包括世界形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问题、本地区存在的某些军事集团问题等,并综合大家的共同意见提出七条原则。

彭迪 时任新华社印尼分社记者:总理着重谈了朝鲜战争的问题,讲了朝鲜战争怎么打起来的,中国是什么态度,中国非常不愿意参加的,而且到最关键的时候,美国军队要打过三八线、向鸭绿江进军时,中国特别通过友好的国家向美国政府打了招呼,如果再这样进军的话,中国不能置之不理。

‍‍‍‍万隆会议期间,正是中国代表团的斡旋,使得数度陷入僵局的会议重新走向正轨。

随着会议临近尾声,与会代表在经济和文化合作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然而,少数国家代表对和平宣言中“和平共处”一词提出了质疑。

张彦 时为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很多人反对用“和平共处”这个词,因为它的英文是peaceful co-existence。过去共产党国家发表的文件上都是这样的,他们认为这是共产党的语言,就用这个借口来反对。

周恩来总理一直仔细听着代表们的发言,自己却始终一言未发。讨论到底何时才能见分晓?周恩来总理又将选择什么样的发言时机呢?

时间接近中午,受西方影响的国家代表把会议带向了冰点,中立国的领导人开始焦躁不安起来。就在这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开始发言。

彭迪 时任新华社印尼分社记者:他说,虽然我们信奉的意识形态和承担的国际义务不同,但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发现能够维护世界和平和进行合作的基础。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里“和平相处”这个词,好不好?没人可以反对。所以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以他的真诚和高超的外交技巧,再次平息了各国的争论。

1955年4月24日,《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和《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得到了与会各国的一致通过。

历时七天的万隆会议终于落幕,周恩来总理以独特的智慧和外交魅力,为新中国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外交局面。


编辑:李拓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