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展现殷商500年
北京晚报 | 记者 李祺瑶 武亦彬

2025-05-18 14:34 语音播报

封面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殷商文物“天团”登陆大运河畔。“看·见殷商”展览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揭幕,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按“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分为四个部分,在1720平方米展厅里勾勒出一幅灿烂商文明全景图。

今天,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看·见殷商”展览在该馆揭幕,身披传统服饰的智能机器人与工作人员互动。

镇馆牛尊限时展7天

走进“殷商”,要穿过一扇巨大的甲骨文“商”字门,文字和纹饰在数字大屏上滚动,宛若连通古今的时空隧道。拐个弯才算真正进入展厅。在灯光映衬下,338件(套)展品错落摆放,丝线和光影交织,玫瑰红和青铜绿的主色调,营造出商都的空间意象,神秘且隆重。

展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重现商王朝——绵延500余年,以中原为中心,经略四方,跨越黄河流域,东临海岱、西抵晋陕、南至长江、北达燕山,揭开中华文明创新交融的演进序章。

存世孤品龙形觥、时代最早的青铜鼓、形似“开瓶器”的铜人形器等“群星”在展厅云集。其中,部分重磅文物限时“出差”。

占据展厅“C位”的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仅在京闪现7天。从正面看,牛角弯曲,牛口微张,牛目溜圆,活脱脱一只“牛憨憨”。从侧面看,它的肚子大又圆,臀部微微翘,甩着一条尾巴。牛颈部及器盖内壁都有铭文“亚长”。设计师巧妙地在展柜里摆放了一个长方形小镜子,将牛颈部的字迹亮出来。

这是殷墟出土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容器,原型是商代的野生水牛——圣水牛。其全身布满龙、鸟、鱼等动物纹饰,腹部两侧饰虎纹,虎头低垂,虎尾上卷至牛臀部。

两件青铜重器再聚首

展览另一大看点是两件青铜重器——妇好鸮尊和青铜亚丑钺,时隔近半个世纪首次重聚。

展厅里,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藏的两件鸮尊各享一个展柜,一左一右,双“鸮”合璧。约50年前,两件文物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形制、纹饰、铭文基本一模一样。如今,两只“猫头鹰”挺胸抬头,凝视彼此。

轻触展柜上的互动屏,可以看到这对“双胞胎”的体检报告:国博鸮尊高45.9厘米、重16.7千克,立体感更强;豫博鸮尊高46.3厘米、重16千克,线条更纤细精致。

在商代,鸮被视为“战神”的象征。鸮尊的主人是中国第一位女军事家、商代王后妇好,她不仅是杰出的军事统帅,还是辅佐商王武丁实现中兴的政治家。这对“双胞胎”像是信使,将妇好鲜活独立的女性形象娓娓道来。

《哪吒》道具原型抢眼

展览结尾特别设置了一个“彩蛋”,以电影《哪吒》中的形象和道具为线索,一众文物原型集结露脸。

“今年电影《哪吒》火爆出圈,影片中许多设计灵感源自商代文物。我们将它们请到了现场。”策展人、首博研究馆员高红清指向展柜里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鹰形铃说,它们是两只结界兽形象的灵感来源。其中一只结界兽是大粗眉、圆杏眼、蒜头鼻,与青铜人头像的经典元素高度契合,另一只卷鼻子结界兽,与青铜鹰形铃的造型极为相似。

展览开篇有一件出土的商代“小王子”——宽面平脸,鼻梁粗大而隆起,眼球微凸,宽嘴微笑。他胸部有“子”字,这是商王的姓。

一件墨绿色的商代玉刀,独享一个展柜。它是龙王敖光劈开东海的“龙牙刀”。这件玉刀出土于殷墟遗址亚长墓,长约25厘米。商代匠人还在小巧的刀身两面,各雕刻6个鹦鹉状小鸟纹,尽显手艺绝妙。

从仙界“神器”到人间用具,很多电影中的元素可以在展厅中找到呼应。首博拿出馆藏文物变形虺纹铜敦,玉虚宫天元鼎浑圆的造型就来自这件战国铜敦。“敦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物,曾是王族餐桌上的奢侈品。”高红清说,一同展出的铜铙、铜觚、陶觚,对应电影中哪吒生辰宴上出现的乐器和酒具。

看·见殷商展

编辑:秦亚堙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