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大运河畔“看·见殷商”!看到文物之美,见到文明之光
北京晚报 | 记者 辛音

2025-05-18 15:19 语音播报

锐评

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妇好鸮尊、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青铜亚丑钺……5月18日,“看·见殷商”展览在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中揭幕,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云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也是2025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重点活动之一。跨越3500多年历史时空,一件件无与伦比的国宝重器,铺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璀璨画卷,在北京这座“博物馆之城”搭建起又一座厚重的古今文化交流之桥。

殷商,中国第一个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王朝,在古代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且特殊的地位。作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可靠载体,殷商时期的文物遗存是解码中国早期社会结构与精神世界的关键密钥。此次大展上,来自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清涧寨沟、湖南宁乡炭河里、四川成都金沙等遗址的众多代表性文物集体亮相,为系统性探索殷商时代的王权霸业、百姓生活和社会风貌提供了实物资料。各地馆藏的珍贵文物极为罕见地汇聚一堂,构成一幅波澜壮阔、气势雄浑的殷商500年文明全景图。

纵览殷商文物“天团”,每一件都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殷商文明何以熠熠生辉,华夏文明何以生生不息,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答案;殷商文物之美,就是华夏文明之光。占据展厅C位的亚长牛尊,是在殷墟出土的唯一牛形青铜容器,映射商王朝南部“长”姓家族首领忠勇善战的沙场英姿;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藏的双“鸮”合璧,共同勾勒3500多年前先民智慧、勇猛、威严的形象;山东博物馆亚丑钺、国博兽面纹铜钺再度聚首,这对浓眉大眼的“兄弟”背后,是当年古老部族的辉煌……对殷商文物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大聚会,可以共同“回忆”3500多年前发生在它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对于市民和游客来说,殷商文物“顶流”空降京城,不少展品是首次进京亮相,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欣赏机会,可以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一睹殷商时期登峰造极的工匠技艺,面对面感受3500多年前的文化脉动。

在世界博物馆日,在北京大运河畔,举办这场规模空间的文明盛宴,意义更加非凡。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自带多元文化交融的基因;汇聚在此的28家文博单位藏品,恰如一条“文化大运河”;深藏各地深闺的殷商青铜器,被“文化大运河”一一串联。殷商文物大展,再次凸显北京作为“博物馆之城”的高度与厚度。“博物馆之城”的内涵,不是博物馆数量的简单累积,而是发挥优势,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火起来、活起来,更好串联起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并将其作为滋养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看·见殷商”,在对文物的看见与理解中,积蓄走向未来的精神力量。一场跨越3500多年的文明“拼图”,是对殷商时期文明光辉的深度解码,是对“博物馆之城”建设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让“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走向更宽广的未来。

看·见殷商展

编辑:辛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