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17:00
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在自身传承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艺术门类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最近,多台带有浓郁戏曲元素的舞台作品在北京接连上演,生动展现了“大戏看北京”的底蕴与活力。
内容广,传奇色彩写不尽
在近期的北京舞台上,戏曲元素如一条线索,串联起众多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沉致敬和转化运用:北京人艺《风雪夜归人》围绕着饱尝世态炎凉的名角魏莲生,将爱情、觉醒、自由、尊严等永恒议题逐一揭破;陈佩斯主演的话剧《戏台》、在湖广会馆上演的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分别从五庆班、春鸣社两个戏班的经历切入,借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缩影乱世洪流中的社会巨变;北京演艺集团打造的舞剧《主角》以秦腔名伶忆秦娥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折射戏曲在当今时代的传承破局,而这个宏大的命题,也被小剧场话剧《万火关》中两件拟人化的“靠衣”承载、探讨……
从话剧到舞剧、音乐剧,从戏中人的悲欢离合到古老艺术的弘扬发展,首都舞台对戏曲这座富矿的挖掘不可谓不全面。“戏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极为深厚的底蕴和魅力,它源起、鼎盛、黯淡、复兴的历程中有无数值得讲述的故事,台上台下都充满传奇色彩,创作者很难不对这个题材有所偏爱。”剧评人筱枫说。多种舞台艺术门类的演绎,也拓宽了观众了解戏曲的渠道,“尤其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或许会成为他们走进戏曲大门的契机。”
形式新,多层挖掘焕活力
在为舞台作品提供内容源泉的同时,戏曲的灵感也常常闪烁于其他层面。以北京人艺的《风雪夜归人》为例,在舞台呈现上,舞美设计常疆效仿戏曲的“守旧”(即底幕、堂幕等舞台装置)布设了多层幕布,大量的“软景”浸润光影的雕琢,让环绕角色的纱幔仿佛在呼吸倾诉,凝练出一种中国式的诗性和“凄美”,轻盈简约的基调打破了以往人艺舞台常有的厚重之感。舞剧《主角》则以悬挂的巨大戏装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凸显老戏新生的旺盛活力。
于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而言,戏曲更是撑起了整部作品的根骨。它所驻演的湖广会馆是昔年名噪一时的梨园胜地,也是目前北京现存少数建有戏楼的会馆,用制作人李东的话来说,《金风玉露》的创作便是以湖广会馆为“C位”。独特的场地条件让表演空间延伸至观众席,多场景、多业态的沉浸式观演体验叠加当下备受市场青睐的音乐剧,让“演艺+”与“会馆有戏”的内涵再次扩容。用当代语境承载京剧文化的《金风玉露》,在“包藏”灯光、音响、字幕机等现代设备以及还原戏楼本身的韵味上有许多尝试,李东说:“我们希望能打出一个样,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古建筑活化利用提供参考。”
韵味正,留住精髓不走样
“不能让坐在台下的专业人士看着外行”,是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对《风雪夜归人》的要求,魏莲生这个出身梨园的角色“一张嘴、一举手,就要让大家知道他是戏曲演员,这种气息磨灭不了,不是其他演员学习三个月就能做到的”。最终,冯远征在北方昆曲剧院找到了魏莲生——武生演员刘恒,可以说,《风雪夜归人》的上演,离不开北京集聚众多院团的资源优势和院团间的彼此帮助。《金风玉露》同样是人才合力的成果,主演班底中不仅有音乐剧演员,也有人来自北京市曲剧团等在京戏曲院团和院校,他们用扎实的功底留住了不走样的戏曲味道。
让一部部作品焕发光彩的,还有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畏。以《风雪夜归人》为例,演员为表现戏曲元素所做的种种努力,并不限于饰演魏莲生的刘恒一人:从前学舞蹈的陆璐要演好爱戏、学戏的姨太太玉春,必须磨去跳舞时的尽兴肆意,时时刻刻“收”着劲儿寻找戏曲里“圆”的气韵;梁国栋饰演的落魄“跟包”李容生有一小段板鼓展示,不过数秒的戏份,梁国栋每天都在苦练……在导演闫锐看来,“融入民族特色的排演方法,为经典剧目增添了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我们正在探索中国戏剧的当代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