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17:05
跨越3500余年,探寻殷商文明的密码。5月19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推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第二展“看·见殷商”特展。作为2025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重点活动之一,此次特展汇集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
大运河畔,“天团”合体。特展之上,存世孤品龙形觥、时代最早的青铜鼓、宽嘴微笑的“商代小王子”等“群星”云集。占据展厅“C位”的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限时“出差”7天,牛颈部及器盖内壁皆有铭文“亚长”,见证着文明传承之生生不息;殷墟出土的一对妇好鸮尊、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青铜亚丑钺在京聚首,这是两对重器近半个世纪的首次碰头。借助科技打通的“青铜时代”五感,观众有机会在“甲骨风云”展示空间穿越时空,参加一场武丁与妇好主持的占卜,登上战车,敲响战鼓,一起战斗。展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面重现灿烂的殷商文明图景。
一撇一捺,书写文明古韵;一器一物,铸造民族瑰宝。这些年,从一个个特展一票难求,到小众博物馆“能见度”提升;从文博类节目持续圈粉,到爆款文创产品屡屡售罄,持续涌动的文博热,见证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企。对于很多观众而言,逛博物馆、看展陈,早已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走心”对话。以“看·见殷商”为例,徜徉在三千多年前的青铜世界里,细品那些灵动的纹饰、形制、铭文,可谓思接千载、一眼千年,倍感文明根脉的源远流长。
古丝绸之路,见证着驼队承载的善意,宝船搭乘的友谊;版本馆典籍,见证着“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脉络。云梦睡虎地秦简,让更多人认识了兢兢业业的秦国小吏“喜”;台州府城墙镇宁门的一块城砖留有砖匠“裘三七”之名,见证着“物勒工名”的智慧……生动有趣的历史碎片,带给今人的不仅是古老的故事,也有心灵与精神的丰富体验。细细读取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更会理解“何以中国”,以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刻意涵。
“知所从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中华文化如岁月珍酿,凝聚起一个大国的底蕴。博物馆则如文化的殿堂、历史的容器,亦是所有国民的精神原乡。发展日新,山川日新,精神上始终站得稳,一个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