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13:33
今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将全面正式投用。从中关村到副中心——可你知道吗,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她在命名组建初期校舍曾散布北京城内50余处!
为了赓续红色血脉,人民大学校史馆、博物馆会同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打造了“此时此地——行走的校史课堂”,重走命名组建初期京内的主要办学地点,讲好党创办大学的故事。
“行走的校史课堂”第一站是东四六条63、65号(原东四六条37、38号)。灰墙灰瓦,斑驳的红漆大门,门旁的墙壁上嵌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礼住宅”的标牌。清末重臣崇礼与人民大学有什么联系?原来,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时期,曾将研究部设在37号院,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时期,研究部和函授部所在地。38号院,则一直是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部所在地,直到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部迁往西郊才移交给轻工业部。
第二站是东四六条67号(原东四六条39号),与东四六条38号就隔一条小胡同,曾是吴玉章老校长和教务部副部长、王若飞夫人李培之两家住宅。前院的北屋、东屋和南屋由吴玉章老校长一家使用,西屋和耳房、东屋北头的一间小屋由李培之一家使用。从1949年4月率领华北大学校部迁入北平到去世,吴玉章老校长一直住在这里。也是在这里,吴玉章领导了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制定并实施了《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等,推广普通话,推动着中国文字改革。
第三站是张自忠路3号(原铁狮子胡同1号),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门口的墙上挂着4块牌匾,除了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的介绍外,还有段祺瑞执政府、“三一八”惨案发生地、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的介绍。原来,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本科也设于此处。随着西郊校区(中关村校区)建成,院内教学科研单位相继迁出,在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多校区发展战略规划中,此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的重要校区。
第四站是海运仓,这里元代是崇仁库,明、清在此地设海运仓,储存北来漕粮、物资。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律院校朝阳大学(朝阳学院)在此办学。如今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所在地。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初期,这里是专修科所在地,后来哲学、新闻、计划经济系等在此办学。因体育场地充足、设施完善,加之距东四六条校本部、张自忠路3号等城内校舍很近,中国人民大学经常在这里举办运动会。直到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将此地置换给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换得西郊校区的建设发展。
第五站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拈花寺。这座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拈花寺,在1949年至1950年是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进驻此地。1950年至1953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补习班(1951年10月改称预科)所在地。1953年,新中国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印刷厂相继在此地办社办厂,直到2017年移交给北京市佛教协会。
日前,在人大清史所教授丁超的带领和讲解下,人大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美育中心等单位教职工及学生兼职校史研究员、学生讲解员一行30余人开启了一场特殊的行走,参观学校办学旧址、吴玉章老校长办公室场景复原特展、成仿吾老校长办公室场景复原特展等。通过生动翔实的现场教学,师生们深入了解了人民大学早期办学情况,深刻体悟了老一辈人大人为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更加坚定了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信念。
人民大学校史馆、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