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检联动赴河北落实工伤补偿,为伤残民工解心结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徐慧瑶 通讯员 黄雅琪 焦典

2025-05-20 14:39 语音播报

时事

河北邯郸魏县李枣林村的一间平房里,37岁的吕某躺在床上,望着屋顶发呆。4年前的一场意外,让他从工地上的钢筋工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伤残者,家中也债台高筑。日前,门头沟法院执行法官和市检一分院检察官奔赴河北邯郸,为吕某的伤残工伤保险待遇纠纷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

202110月的一个清晨,门头沟某建筑工地上,吕某在钢架上忙碌时突然不小心被钢筋绊倒,从高处坠落。“当时就感觉眼前一黑……”回忆起那一刻,吕某的声音里满是遗憾和懊恼。这次事故造成他头部受伤,被鉴定为“伤残二级,大部分生活自理障碍”。

20252月,首笔31万余元赔偿款执行到位。但后续申领每月1万多元的生活护理费和伤残津贴,对远在邯郸农村的吕家却成了新难题。“我们识字不多,不太会写申请,老家也不方便邮寄,每次都要坐四五个小时的车去北京,光路费就要花掉小半月生活费,而且我一个人要照顾他、孩子还有我的父母,实在是很困难。”吕某的妻子说。

今年4月,被执行人A公司主动向法院执行局法官提出一次性解决方案,而同为被执行人的B公司又认为自己不应该承担责任,故向检察院申请民事监督。经法院法官与检察院检察官沟通,发现吕某的妻子和哥哥分别向法院、检察院提出不同请求,但都代表吕某表示希望一次性领取赔偿款,不过,吕某的妻子和哥哥都指责对方将吕某当作“摇钱树”。

为充分尊重吕某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保障吕某的合法权利,让赔偿款发挥其应有作用,门头沟法院执行局法官和北京市检察院一分院检察官决定去邯郸,当面听听吕某的真实想法。

于是,门头沟法院执行法官、助理驱车500多公里前往邯郸市李枣林村。515日当天,执行法官蹲在吕某床前,一字一句地解释着法律条款,将案件一次性解决的法律后果告知吕某,倾听吕某的真实想法。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又组织A公司代理人、实际照顾吕某的妻子就一次性赔偿金额、履行期限等事宜逐个谈拢、解决。

“孩子学费、吕某康复、日常生活都得用钱,外债也压得我喘不过气……”谈判时,吕某妻子哽咽着表示,给吕某看病欠下的50多万债务像巨石一样压在这户农村家庭。被执行人A公司也明确表态,“我们想一次性解决,也别让你们月月来回奔波了。”

最终,在法官调解、检察官监督和村支书见证下,双方就工伤保险待遇纠纷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签署和解笔录。根据和解方案,6月底之前,吕某将拿到70多万元的补偿金。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