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明星们的复古质感照片分享总是能引发热议,而近期被诸多艺人带火的 “撕拉片”,更是以单张数百元的价格和 “拍一张少一张” 的稀缺性,成为摄影圈的热门话题。
“撕拉片”因其无修图、无AI、效果不可控而成为“颜值检验器”,因此明星乐于借“撕拉片”的复古质感与不可复制的成像特性来塑造独特人设,同时,胶片成像满足粉丝对“幕后真实感”的消费心理,成为区别于精修图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兼具艺术氛围和营销话题性。
明星在社交平台晒出拍摄的撕拉片(图源自网络)
艺人鞠婧祎拍摄的撕拉片图(图源自网络)
那么,“撕拉片”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它和拍立得又有什么区别呢?
撕拉片在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上溢价明显(图源自网络)
即时成像黄金时代的遗珠
“撕拉片”,英文通常称为“Peel-apart film”或“Packfilm”,是即时成像胶片的一种重要类型。它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撕拉”过程,拍摄完成后,胶片从相机中抽出,等待特定的显影时间(通常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然后手动将正片(照片)从负片和化学药包的“三明治”结构中撕开,一张带有独特边框和质感的照片便呈现在眼前。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与惊喜。
撕拉片的历史,与宝丽来(Polaroid)公司紧密相连。1947年,宝丽来的创始人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博士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他的即时成像相机和胶片,并在1948年正式推出了首款商业化的即时成像相机Model 95及配套的Type 40撕拉式胶卷。它将原本复杂、漫长的暗房冲洗过程,浓缩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让人们得以即时捕捉和分享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宝丽来Model 95b撕拉片相机(图源自网络)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宝丽来不断改进撕拉片技术,推出了多种不同尺寸、感光度、黑白及彩色的撕拉片产品。其中,一些经典型号,如宝丽来Type 55(可同时得到一张正像照片和一张高质量可放大的负片)、Type 669(彩色,类似明信片大小)以及专业级的PolaChrome(彩色反转片)等,都因其卓越的成像质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了专业摄影师、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安塞尔·亚当斯等都是宝丽来的忠实用户)以及普通民众的广泛喜爱。
富士胶片(Fujifilm)作为另一大影像巨头,也加入了撕拉片的阵营,并推出了与宝丽来相机兼容的FP系列撕拉片,例如广受好评的FP-100C(彩色)和FP-3000B(高速黑白)。这些胶片以其稳定的性能、鲜艳的色彩或丰富的灰阶层次赢得了大量拥趸。
撕拉片的工作原理:
虽然不同型号的撕拉片在具体化学配方和层面结构上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曝光:按下相机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聚焦在胶片的感光负片层上,形成潜影。
显影开始:当胶片从相机中被抽出时,会经过一对精确控制间隙的滚轴。这个滚轴系统会将胶片内一个或多个密封的化学药包(Pod)挤破。
化学反应:药包内的显影剂、定影剂等化学物质被均匀地涂布在负片和正片(接收层)之间。在预设的显影时间内,负片上的潜影被显现出来,同时通过扩散转移(Diffusion Transfer Reversal,DTR)过程,在正片层上形成一个正像。
撕开成像:显影完成后,用户将正片从负片/药包残余物上撕下。正片上留下了最终的图像,而负片和化学物质则被丢弃(特定型号如Type 55的负片可以保留并用于放大)。
这种即时获得实体照片的体验,在数字摄影普及之前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方便快捷,其独特的化学反应和物理结构也赋予了照片一种特殊的色彩饱和度、对比度和颗粒感,形成了迷人的“复古质感”。
“拍一张少一张”
曾几何时,撕拉片是摄影师工具包里的常客,也是家庭记录温馨瞬间的便捷选择。然而,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胶片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即时成像领域也未能幸免。
宝丽来公司本身经历了多次重组和战略调整,其原厂的撕拉片生产线早已关闭。对于全球撕拉片爱好者而言,更沉重的打击来自于富士胶片公司。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和生产成本上升,富士在2013年宣布停产其最后一款黑白撕拉片FP-3000B,并在2016年正式宣布停产其广受欢迎的彩色撕拉片FP-100C。这一决定,几乎宣告了主流、高质量撕拉片生产的终结。
FP-3000B(图源于网络)
FP-100C(图源于网络)
“拍一张少一张”的说法,正是源于此。市场上流通的FP-100C、FP-3000B以及更早期的宝丽来撕拉片,都是存量有限的“绝版货”。这些胶片通常有保质期,即便在低温、避光条件下妥善保存,其化学活性也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影响成像效果。因此,每一张未过期的、品相良好的撕拉片都弥足珍贵。
供需关系的急剧失衡,直接导致了撕拉片价格的疯涨。在停产前,一盒10张的FP-100C价格可能在百元人民币左右,而如今,在二手市场或专业胶片店,一盒未过期的FP-100C价格飙升至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单张成本高达数十元乃至上百元。过期胶片价格稍低,但成像质量的不确定性也更大。这种高昂的成本,使得每一次按动快门都成为一种深思熟虑的“奢侈”行为。
同宗同源,却又“撕”之千里
提及即时成像,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拍立得”。确实,“拍立得”已经成为即时成像相机的代名词。
但严格来说,我们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拍立得”相机(主要是富士的Instax系列和宝丽来公司重组后推出的i-Type、Go系列等)与我们讨论的“撕拉片”在技术原理、产品形态和使用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体化与分离式
撕拉片:如前所述,其核心特征是“撕拉”。正片需要从负片及化学药包的组合体中手动分离出来。这个过程完成后,你会得到一张正像照片和一张带有化学残余的废弃负片(除非是特殊的可剥离负片型号,如宝丽来Type 55,其负片可用于放大)。成像面积相对较大,常见的有3英寸x4英寸、4英寸x5英寸等规格。
现代“拍立得”胶片:这种胶片通常被称为“一体化即时成像胶片”。当你按下快门后,一张白色的相纸会从相机中吐出,图像会在几分钟内在这张相纸上逐渐显现出来,整个过程是全自动的,无须任何手动撕拉步骤。所有化学物质都密封在相纸的边框之内,正片、负片和化学药剂层叠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离的整体。富士的Instax Mini、Square、Wide系列,以及宝丽来i-Type、600型、SX-70型、Go型胶片均属于此类
操作体验
撕拉片:需要等待显影后手动撕开,有更强的参与感和仪式感。撕开瞬间的期待与结果呈现,是其独特魅力之一。同时,需要处理撕下的负片和药包部分(通常作为废弃物)。
现代“拍立得”:操作更为简便,照片自动吐出并显影,无需后续手动步骤,更加“傻瓜化”,适合快速抓拍和即时分享。
成像质量与特点
撕拉片:由于其发展历史悠久,且有专业级产品线,一些高端撕拉片(如富士FP-100C)在色彩准确度、细节表现力、宽容度方面被认为优于目前市面上的一体化胶片。其较大的画幅也为更精细的图像提供了可能。部分型号(如Type 55, FP-100C的负片经特殊处理)还能提供可用于暗房放大或高精度扫描的负片,这是目前一体化胶片无法比拟的。
现代“拍立得”:成像风格各有特点,富士Instax以色彩鲜艳、相对锐利见长,但动态范围和细节层次可能不及专业撕拉片。宝丽来i-Type等则更追求其经典的柔和、梦幻般的“宝丽来色调”。画幅选择多样,从小巧的Mini到宽幅的Wide,但通常小于传统撕拉片的主流规格。
相机兼容性
撕拉片:主要用于老式的宝丽来风琴机(Land Camera)、可换后背的中画幅或大画幅相机(配合撕拉片后背),以及少数特定型号的相机。这些相机往往也较为老旧,需要一定的维护知识。
现代“拍立得”:主要用于富士Instax系列相机和宝丽来新生产的i-Type、Go相机,以及经过翻新或兼容的SX-70、600型老式宝丽来相机。相机选择相对丰富,从入门级到功能稍复杂的都有。
成本与易得性
撕拉片:如前文所述,由于停产,目前价格非常高昂,且购买渠道有限,多为二手或专门的胶片商家,属于稀缺资源。
现代“拍立得”:仍在持续生产,供应充足,价格相对亲民(尽管单张成本仍高于普通数码打印),购买方便,各大电商平台和实体店均有销售。
“玩”法多样性
撕拉片:除了直接获得照片,部分型号的可剥离负片为二次创作(如扫描、放大、转印等)提供了可能。其化学过程也催生了一些实验性的玩法,如“药剂转移”“煮片”等。
现代“拍立得”:玩法相对直接,主要集中在拍摄本身和照片的即时分享与装饰。
总结来说, “撕拉片”与现代“拍立得”同属于即时成像的大家族,都满足了人们对“即拍即得”的向往。
“撕拉片”的再度火爆,是复古浪潮、明星效应和其自身独特魅力的多重共振。尽管价格高企,“拍一张少一张”的现实令人扼腕,但这似乎更增添了其在数字洪流中的珍贵性。
对于热爱它的人们而言,每一次撕开胶片的瞬间,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影像本质的回归。或许正是“撕拉片”虽已“绝版”,却魅力不减,持续吸引着新一代探索者的核心原因。
友情提示
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应保持理性态度
在追求独特摄影体验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其质量和性价比
避免盲目跟风消费
撰文/记者:段大卫
编辑:段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