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店区体育场街道柳毅社区服务中心三楼一间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里,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正与非遗交织出动人篇章。5月17日,记者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志义及其妻子薛美兰,探寻他们58年婚姻背后的深情与坚守。
走进工作室,三百多幅京剧脸谱错落有致地悬挂在墙上。红脸的忠义、白脸的奸邪,在传统色彩的碰撞间,勾勒出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比这些脸谱更动人的是工作室里时常上演的温馨场景:石志义握着毛笔,专注地在脸谱上勾勒线条,不时转头向妻子薛美兰询问意见;薛美兰则从茶案前起身,带着茶香凑近端详,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为某个细节认真探讨,眼角眉梢皆是默契。
时间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经亲戚介绍石志义和薛美兰相识相恋,当时石志义在部队工作,归家次数寥寥,二人依靠书信维系感情。信纸上的一字一句,承载着思念与牵挂,成为他们分隔两地时最温暖的慰藉。
1967年,从部队复员后,石志义与薛美兰步入婚姻殿堂,婚后石志义醉心于脸谱艺术创作。无数个深夜,当他伏案专注创作时,薛美兰总会默默陪伴在侧,适时递上一杯热茶,为他披上一件外衣。石志义也会在创作间隙,用画笔记录下妻子的眉眼,将爱意融入每一道线条。在相互支持中,石志义在脸谱艺术领域不断深耕,成长为张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石志义以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将传统京剧脸谱与现代文明新风宣传巧妙融合。近年来,随着淄博的爆火出圈,石志义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特点,创作出《淄博八大景》系列脸谱。在这一过程中,薛美兰扮演着重要角色,她既是第一个观众,也是最严苛的“艺术顾问”,为作品提出诸多意见和建议。
58年来,这对夫妻携手走过风雨,共同养育了两个儿子,并以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传承与坚守的意义。如今,儿子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而石志义与薛美兰依然恩爱如初。闲暇时,石志义继续用画笔展现非遗魅力,向各地游客宣传好客山东、好美淄博;薛美兰则在一旁默默整理颜料画笔,岁月在他们脸上的皱纹里,留下的满是幸福的痕迹。
当记者问及婚姻长久美满的秘诀,薛美兰笑着说:“爱情不是闪电,是屋檐下永远不灭的灯”。石志义补充道:"现在年轻人婚后事务繁多,难免产生矛盾。但婚后的日子漫长,要学会体谅与克制,别轻易言弃。对我们而言,偶尔的拌嘴也是生活的调味剂,是感情的另一种表达。现在我们都觉得吵架也是一种幸福,当两个人都老了的时候,离不开对方的时候,吵架也是一种精神寄托,起码你的身边有人听你诉说,有人关心着你,你仍旧在对方的心里。"
58载,从青丝到白发,石志义和薛美兰用行动诠释了爱情最本真的模样。在520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里,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美好爱情的生动诠释,更传递出婚姻中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携手同行的深刻内涵,为当下的年轻人树立了爱情与婚姻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