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17:03
连日来,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引发广泛关注。《条例》明确要求严禁异地部门间无实质内容的学习交流和考察调研,加强对到基层调研、督查检查的统筹规范,防止重复扎堆增加基层负担。这一规定直击现实痛点,释放出党中央倡导勤俭节约、力戒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研本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但若脱离岗位实际、脱离目标任务,只剩下“调”而无“研”,“行”而无“思”,最终就会沦为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一些地方部门动辄组织“交流学习”,其实不过是“走一走、转一转、拍几张照片”;有的单位年年出国“取经”,多年下来问题未解、效果不彰;更有甚者,把跨省跨国学习当作变相福利,安排人员“轮流出访”,形成了“小圈子”内的特殊待遇。这些行为看似“有章有法”,实则毫无价值、费钱费时,亟须从源头遏制。
为何“无用式”调研成为作风问题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政绩观扭曲。调研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一些部门“认认真真走形式”,没有将调研过程当成发现问题的过程。一些单位为了蒙混过关,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甚至将上级调研变为表现机会,一味“美颜”,拿设计的“精美盆景”代替实景。“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到头来,什么工作也没推动,还让基层干部在迎来送往中不堪重负。
修订后的条例明确划出制度红线,有助于遏制“无用式”调研的不正之风。但除了制度约束,我们更期盼广大党员干部能从认识上明白,何为调研,为何调研。“四有书记”谷文昌为破解防风固沙难题,成立沙荒调研队,几乎踏遍了东山岛大大小小412座山头,成功缚住肆虐千年的沙灾。可见,真正好的调研,是奔着问题去的,是带着思考回来的,是能够转化为决策依据和治理方案的。既然选择去基层,就要到情况最复杂、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探实情、抓“活鱼”。同时,由于问题矛盾客观存在,红红脸出出汗也是调研的题中之义。调研者要听得了牢骚话,容得下批评声,才能听到实话、看到实情。
毛泽东同志曾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坚持“实效第一”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用的调研就会越来越少,群众的信任就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