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产算力要自信敢用,院士专家热议算力国产化路径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奇茹

2025-05-20 17:53 语音播报

经济

随着以高性能计算为代表的高端算力基础设施全球供应链风险不断升高,算力国产化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乃至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命题。由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全国信标委算力标准工作组近日在京举办的 “2025 中国算力发展专家研讨会”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各自领域算力国产化挑战与应对进行探讨。 

专家们认为,以自信打破“不敢用”的思维定式,以体系创新破解“不好用”的现实困境,以生态协同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根基 ,将成为构建自主可控国产算力体系的方向。

《中国算力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EFLOPS指每秒进行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世界前列。虽然算力总量很大,但国产算力设施贡献占比并不高。

“对国产算力设施要有自信,这是最关键的。要敢于把国产算力产业链上相关设备用起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以“印巴空战验证国产战机实力”为喻提出,国产算力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关键要自信、要敢用。张云泉提醒,在此过程中不能浮躁,要兼顾国际标准,不能闭门造车。

针对国产算力落地瓶颈问题,张云泉提出在国产算力落地中可采取“科研先行”策略。“商业公司因竞压力大,用国产技术会遇到成本问题。但科研领域专家则对创新比较有兴趣,对国产算力也比较宽容。” 此外,如高性能计算等大型算力项目,对国产算力技术的发展可起到促进作用,推动算力产业链实现国产替代。

‌相比一般算力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因其极高的数据处理性能,在科学计算、工程模拟、气象预测、基因分析等前沿科研领域大显身手。基于此,高性能计算的国产化对于保障我国科研可持续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如曙光等国产算力企业构建的国产高性能计算集群,能几乎无缝对接国内外主流软件生态,解决95%以上迁移问题。 

“最新的国产高性能计算,已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欣喜与期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王乔表示,从2014年开始其团队就着手基于国产高性能计算平台进行宇宙数值模拟实验,伴随由曙光部署的国产高性能计算集群性能提升,其宇宙数值模拟精度也在不断提高,这给预测暗物质结构、扩大宇宙巡天模拟尺寸等方面提供了算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表示,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禁止包括中国在内诸多国家用户访问其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这给国内生物医药创新带来极大挑战,此事件也凸显了算力产业链国产化替代工作的紧迫性。“今日断网,明天就可能断链。但这也是一个好机会,可以让我们深入模型、数据、算力等创新要素进行国产化,从整体层面、体系化提升我们的优势,以更好地去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陈润生说。

陈润生还提到,实现国产算力创新,需要关注底层理论。他举例道,人脑20瓦功耗实现的智能远超兆瓦级AI算力集群,这提示我们仍要在底层创新持续突破,而底层理论创新需要“产学研用”多方面携手共同探究。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翟季冬建议,国产厂商应联合科研机构构建开源社区,在兼容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实现迭代创新。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研究员、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邹自明建议,空间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蕴含丰富的场景,希望依托开源的算力平台,携手“产学研用”多方,找出共性的算子、算法,鼓励芯片设计企业、底层软件研发人员去实现优化,从而带动更多的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与升级。


编辑:孙奇茹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