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21:03
提到宠物,你会想到什么,可爱的猫咪、调皮的狗子、呆萌的仓鼠?还是蜥蜴、玉米蛇等炫酷异宠?但现在,社交平台上最新兴的宠物可能会让你大受震撼——
有人将酵母当宠物,定期“喂食”面粉和水,观察发酵动态;有人认养小石头,为它们取名字、定MBTI;有大学生利用废旧快递箱做出“纸盒狗”,白天拴在宿舍“看门”、晚上牵去操场“遛狗”……这些东西看着熟悉,但和宠物结合起来,不免让许多网友直呼看不懂,发出“究竟是我太老了,还是世界变化太快”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是年轻人用以平衡生活的确定性。有一个“支点理论”,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足够多的支点,来支撑渡过生活的疲惫与烦琐。这些支点可以是一个爱好,也可以是一种固定的仪式,或某个习惯。支点越多,生活就越有支撑,自己也会更无畏、更自在。
由此而言,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宠物,恰是一个个生活支点。感受石头的体温、观察酵母的呼吸、给纸盒画上歪歪扭扭的眼睛,是要在生活的褶皱里长出柔软的枝桠。它们不会说话、无法行动,但也从不吵闹、不会背叛,只是安静地呆在身边,像一柄永不熄灭的火把,定格在恰当的温度,给予最纯粹的陪伴。
快节奏时代,不少人呈现出原子化的生活状态。在孤寂的时刻,一抹照向纸盒小狗的阳光、一块随水流而变化的牙膏、一个个倒入面粉的酵母泡泡,都足以成为逃出情绪黑洞的“诺亚方舟”,心情在破涕为笑的一瞬间“安全着陆”。由此而言,培养的或许从不只是罐中之物,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再来一次”的勇气。
其实,从中照见的还有一个哲学问题。究竟是生活赋予我们意义,还是我们赋予生活意义?有养酵母的网友介绍,这是一种精神寄托。它是活的,会呼吸,会因为喂养而有回应,能够给予我陪伴的感觉。有宠物石主人表示,我们把石头当成一个生命,会根据每块石头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重量等,确定角色、塑造人设。
只不过,真正的心灵治愈不是逃离生活,而是与生活共舞。网友总结的《石头饲养指南》令人动容:刚刚带回家的石头会非常脆弱,请给它一个美好的泡泡浴;石头比较腼腆,需要你主动找它玩,但是它可能不会理你;石头非常安静,不会打扰你,请你好好待它……看似“离谱”的对话,藏着独属于自己的平凡浪漫。就像古人对着月亮诉说衷肠,今人对着石头投去温柔目光,不是因为它能回应,而是我们愿意赋予“存在”以意义。只要有牵挂,只要有惦念与寄托,生活就自有意义。
也要注意,诗意不等于肆意,浪漫也需要常识。树立一份仪式、确立一个寄托、认养一个宠物,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但这要注意尺度和安全。比如酵母如果发酵操作错误,不仅可能导致食物变质或者失去营养价值,还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并非所有东西都适合作为宠物,也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轻易恣意,提前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考量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遵循科学的操作流程,方能让那份陪伴既温暖,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