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离场手册》:如何优雅地告别?北京卫视《生命缘》揭秘人生最后旅程
2025-05-20 21: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68岁的廖安莉用这句话诠释了她对生命的理解。确诊胰腺癌——这个被称为“癌中之王”的绝症后,她没有选择无休止的化疗与抢救,而是走进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用最后的时光书写了一本关于“告别”的人生手册。

“我不怕死,但我要走得有尊严”

2018年,廖阿姨被诊断为乳腺癌晚期;2022年,命运再次重击——胰腺癌。面对医生提出的手术建议,她冷静发问:“治疗后痛苦有几级?如果十级的痛苦,我到九级,我宁愿选择不痛苦。”

她签下遗体捐献公证书,联系角膜捐赠,甚至为自己拍下遗像。“人生无憾了,我想做的都做到了。”镜头前的她,穿着最爱的旗袍,眉眼含笑。在生命的倒计时里,她带着家人游承德避暑山庄,与导演分享最爱的民族舞,在病房结识“小猴子”护士,甚至在病床上剪了新发型。

李叔叔的最后一程:疼痛中的温情与挣扎

与廖阿姨的洒脱不同,胰腺癌患者李叔叔的离场之路写满了家人的不舍。确诊到胰腺癌晚期时,他已无法进食和安睡,“左躺右躺都难受,夜里要起来几十次”。此刻李叔叔唯一的愿望简单到让人心疼:“能睡一次好觉。”缓和医疗的社工和志愿者们用芳香疗愈为他按摩双足,用精油安抚焦躁的神经,终于让李叔叔睡了个难得的好觉。

离世当晚,女儿握着他的手说:“爸,我给您买了新皮鞋,穿着上路。”最终,李叔叔在家人陪伴下平静离开。一周后,女儿带着父亲离世的消息来到宁晓红医生的门诊:“回顾这段日子,我没什么遗憾。他走得不疼,我就安心了。”

当医学放下治愈的执念,另一种“治愈”悄然启程

在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死亡不是冰冷的医疗事件,而是一场关乎尊严的“人生终章”。团队负责人宁晓红医生回忆,十年前初次接触安宁疗护时,她曾在患者床前痛哭不止。如今,她和团队用十年铺就了一条“缓和小径”:控制症状改善疼痛、支持患者意愿、家人共同决策、提供安宁病房、促成心愿达成、家属哀伤支持等等,为那些被身体和心理痛苦裹挟的、无法被治愈的人生,打造了一份体面告别的离场手册。

缓和医疗不是“等死”,而是让患者和家属共同选择如何‘生’到最后。从为患者调配止痛药到用艾灸缓解胃痛,从芳香疗愈到完成“四道人生”(道歉、道谢、道爱、道别),这里的故事没有奇迹,却有最真实的温暖。

孝道新解:护佑尊严,而非徒延生命

“家人总想用治疗证明爱,但我不想让全家被搅得不安宁。”廖阿姨的选择,曾让女儿陷入两难。传统孝道中“不惜一切延续生命”的观念,与现代医学“减轻痛苦”的理念激烈碰撞。

廖阿姨回忆道:“我父亲临走前,我拔掉了他身上所有的管子,亲手为他换上中山装。那时我就明白,孝不是强留,而是尊重。”正如学者埃里克·路易斯·克拉考尔所言:“孝之新意,在于护佑尊严,而非徒延生命。”

生命终章,亦是医学的起点

2017年,中国开始试点安宁疗护;2025年,《中国缓和医学定义共识》首次发布。协和医院从三人小组发展到独立科室,从会诊到拥有24平米的“新家”,这条“向死而生”的路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廖阿姨离世后,她的角膜为他人带去光明,她的遗体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大体老师”。正如片中那句独白:“人生终有一别,但我们能选择如何告别。”《人生离场手册》没有煽情的泪水,只有对生命最朴素的致敬。它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光照人间的另一种方式。当医学与人文交织,当传统与现代和解,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终点前,写下属于自己的尊严诗篇。

《生命缘》小贴士:

缓和医疗是一种积极的全人照护实践,面向因危及生命的疾病而遭受痛苦的各年龄段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护者,通过预防、评估和缓解其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痛苦,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护者的生命质量。

安宁疗护是缓和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及其家属和照护者提供的全人照护实践。其目标是在不刻意加速或推迟死亡的前提下,通过缓解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痛苦,维护患者尊严并帮助其实现善终,同时提升患者家属和照护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

BRTV北京卫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