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16:45
中性笔变“迷你枪”,射程两米远,笔芯“子弹”能击倒矿泉水瓶、穿透作业本。这不是老师在展示某个手工,而是风靡某些校园的危险游戏。据《法治日报》报道,某社交平台上,此类“笔枪”组装视频人气火爆,点赞量最高的达40多万,评论过万条,有的还特意标示“在学校就能做”“好玩不伤人”。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西等地多所学校,许多中小学生喜欢模仿视频制作“笔枪”。
一边演示“子弹”杀伤力,一边声称“好玩不伤人”,就是一边博流量,一边误导人。事实上,孩子因身中“笔枪”而受伤的案例不在少数。据报道,尹先生的儿子在玩耍期间遭同学用“笔枪”弹射眼睛,被诊断为眼角膜破裂、评定为二级伤残,成年后还可能伴发青光眼。公开信息显示,有男孩自制笔芯弹,射穿自己的眼角膜,还有孩子的手掌被同学的“笔枪”插入笔尖。肉眼可见的即时伤害、伴随终生的长期隐患,无不是对“好玩不伤人”谎言的拆穿,更是“笔枪”走红校园的危险警示牌。
一言不合就用“子弹”弹射、一到下课就手握“笔枪”对战。这些行为习惯,除了会给青少年造成身体挫伤,还可能侵蚀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危险器具的长期接触,增加了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概率;相互模仿攻击行为,还易导致心理上的扭曲,进而诱发校园暴力事件。2023年,网红玩具“萝卜刀”走红校园,被许多家长反对。与“笔枪”比起来,“萝卜刀”的直接伤害性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但满天飞的“萝卜刀”刀刃甩进、甩出、捅刺视频,却隐含着施暴的心理暗示。对暴力环境的渲染,恐在未成年人内心深处埋下行为失范的种子。
“笔枪”制作视频中各种提醒提示,更像是一份“出了事与我无关”的免责声明;用创意模糊暴力导向,也不过是把校园安全当成了博流量的赌注,是典型的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之上。如果说发布“笔枪”组装过程的视频是“危险导师”,允许发布甚至大力推送这些视频的平台,就是“危险导师”授课的讲台。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含有可能引发或者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等信息的,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该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信息展示前予以显著提示。平台是否按规定审核“笔枪”发布内容,及时阻拦那些非但没标注“危险”还大肆宣扬“有趣”“安全”的信息?监管部门也应该重点审查平台关于“玩具刀枪”的视频传播,上一次是萝卜刀割喉、这一次是“笔枪”弹射,不知下一次又会是什么视频,错误诱导青少年的行为习惯。
无论文具还是玩具,都不能成为伤害身体的器具,更不能成为暴力思维的教具。教育并不是要把孩子关进“无菌”的教室,但清除孩子身边的安全隐患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传授并制造危险的“笔枪”教程,该下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