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浇铸“争气机”!歼-10研制背后有哪些故事?
CCTV国家记忆

2025-05-21 20:17 语音播报

时事

2025年3月,泰国空军基地上空,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七架歼-10表演机划破长空,为世界献上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飞行盛宴。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争气机”,歼-10系列优异的表现再次彰显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歼-10这一传奇战机的起点,始于中国航空人的那份赤诚担当。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航空工业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彼时国门刚刚打开,中国航空人震惊地发现:我们与世界航空水平的差距已不止一个代际。

当时,美苏两大军事强国战机研制发展迅猛,竞相推出新型战机。美国F-15“鹰”式战机已经服役十余年,并且进行了第一次改进升级,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也相继投产。此时的中国,必须要迎头赶上!

1981年的寒冬,一份关于研制新一代歼击机的建议被提交至中央。报告指出,必须要研制新一代歼击机,预计初期投资5亿元人民币。尽管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笔巨款,中央仍果断批复:同意。

1982年2月,第一次新型歼击机方案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领导和航空界的专家141人,参与此次方案的论证。

当时,远在贵州的航空专家宋文骢接到航空部的电话,让他到北京参加评审会,帮忙参谋、完善设计方案。

时任歼-10飞机副总设计师 谢品:

“开会前一天,航空部飞机局的局长就问我们有没有方案,要有方案的话也可以说一说。”

第二天,拿着连夜赶制出来的几张明胶片,宋文骢和团队走进了会场。凭借多年的积累,宋文骢坚持从传统飞机设计布局的思维里跳出来,用15分钟赢得了两个月后再次汇报的机会。

1982年4月,第二次新型歼击机方案论证会如期召开。宋文骢代表611所进行方案汇报。

为了使方案更有说服力,他们用有机玻璃制作了一个飞机模型。当模型被放在投影仪上的那一刻,幕布上光影流转,宛如一架未来战机破云而出。

经过7天激辩,部分参会者认为鸭式布局更先进,而部分航空专家则担心静不安定设计风险过大。第二次会议依然悬而未决。

谢品:

“一般来说,鸭式布局就是把飞机的水平尾翼给挪到前面去了,后面没尾巴了。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如果采用静不安定的电传操纵系统,那是绝配。当时我们通过计算,大概能提升20%左右的操纵性能。缺点就是难度大,电传飞控搞静不安定是很危险的。”

为了解决航空专家提出的风险问题,宋文骢团队决定用数据说话。他们硬是把三年要做的风洞试验,用一年时间全部完成了!

1986年,歼-10项目正式立项,宋文骢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为了比肩当时的世界先进战机,宋文骢带领研制团队决定把歼-10飞机的新成品占比提高到远超国际同行水平。

在歼-10项目中,最难攻克的就是飞控系统。它就像人的大脑控制四肢一样,控制着飞机的每一个动作。

机动性和操纵性决定了新一代歼击机作战能力,要想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必须摒弃过去飞行员用拉杆直接操作气动舵面的机械模式,改为采用由飞行控制计算机精准控制的“电传操控”模式。

在宋文骢的带领下,歼-10研制进程稳步推进,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让歼-10的研制蒙上了一层阴影。

军事专家 张学峰: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军事斗争准备非常迫切,对先进战斗机的需求非常大。为了解决部队的急需,我们引进了一些战斗机,比如苏-27,后期又引进了它的生产线,这耗资也是巨大的,那么势必引发担忧,会不会挤占歼-10的研制经费?我们之前的努力可能会付诸东流,研制队伍也可能因此而解散,所以当时引发了很大的担忧。”

面对这种情况,宋文骢坚定地回应,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研制出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飞机。

经过数千个日日夜夜,上百家单位、数十万人的共同努力,1997年,第一架歼-10飞机完成总装,在研制全线期盼的目光中推进试飞站。

1998年3月11日,成都温江机场的机库里,歼-10飞机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然而,万众瞩目的时刻,意外突然降临。距离首次试飞时间不到10个小时,时为机械员的张凤贵像往常一样对飞机进行检查。突然,他的余光瞥见发动机底部有一丝光亮闪过,似乎有什么东西滴落。

时为歼-10项目机务大队机务 张凤贵:

“当时眼睛的余光就是感觉有个亮的东西,从电路管前面滴落下来了,把我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过去了。”

当他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紧接着,又一滴液体一闪而过。张凤贵的心跳陡然加快,他蹲下身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发动机底部,只见第三滴液体落了下来。职业敏感让张凤贵立刻意识到,出大事了。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倒吸一口冷气。飞机马上就要首飞了,这可是无数人十几年来艰苦卓绝盼着的一天。飞还是不飞呢?


编辑:周林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