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何写红楼梦?为贯彻皇帝旨意
2025-05-22 14:4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红楼梦》中所讲的故事,当然是为其主题服务的;而其主题,则是为其创作目的服务的。曹雪芹细致描摹贾家败亡,目的在于警醒王室贵族:不要贪图享乐、追逐奢华。或问:曹雪芹的这个见识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来自皇帝的旨意。

康熙朝政局趋于平稳之后,满族上层开始追逐奢华生活,像贾府那样讲究虚荣、挥金如土的过度靡费,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这个现象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

康熙十一年八月,玄烨谕礼部:“帝王致治,首在维持风化,辨别等威,崇尚节俭,禁止奢侈。故能使人心淳朴,治化休隆。近见内外官员军民人等,服用奢靡,僭越无度。富者趋尚华丽,贫者互相效尤,以致窘乏为非,盗窃诈伪由此而起,人心嚣凌,风俗颓坏。”他要求礼部拿出办法对策来,广施教化,在旗人中倡导节俭,禁止奢靡。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玄烨要求八旗都统、副都统,六部满人尚书对八旗子弟加强轸恤、引导。他说:满洲八旗乃是国家根本,近来朕发现许多满人陷于贫困、负债,赌博之风屡禁不止。这是你们这些都统、佐领和尚书没有尽到训导的责任。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三月,康熙帝对大学士等人说:什么级别穿用什么服饰早有规定,近来发现有“习俗奢靡、服用僭滥”现象,这都是有关所司官员不认真稽察造成的。嗣后必须切实奉行已有规定,返朴还淳,恪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节俭之意。

康熙帝认识到,奢侈腐化是导致明朝亡国的原因之一,故在大臣中大力倡导节俭。他告诫百官说,生活奢侈是腐败根源,说:“位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他本人也身体力行,所居宫殿里铺的毡子,有的三四十年没有更换。他自己说:“朕生性廉洁,不欲奢于用度也”;“宫中、府中之用,刻意损抑(注:即减少)”,虽然不敢比大禹、周文王,但“较之前代,每岁所需,十不及一”。

雍正皇帝胤禛即位后,继承了他父皇躬节行俭的传统。雍正元年,他废除了万寿节各地演戏为皇帝庆寿的惯例。他颁布上谕说:“国家欲安黎庶(百姓),莫先于厚风俗;欲厚风俗,莫大于崇节俭。”他说他临御以来就躬行节俭,这倒不是虚话。他不饮酒,不让大臣们进献华丽无用的东西。雍正五年端午节前夕,江宁织造曹頫等进呈的丰灯、香袋等物“皆用绣地”,胤禛说:“此皆靡费于无益之地,开风俗奢侈之端,朕所深恶而不取也。”雍正十二年,他下令“禁广东象牙席,并禁民间购用”。他特别指出:“诸凡奢侈风俗,皆从织造、盐商而起。”因为这两个职务一向是“肥差”,发财机会多,所以“衣服屋宇穷极华丽,饮食器皿备求工巧,俳优伎乐醉舞欢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使愚民尤而效之,其弊不可胜言”。他多次训诫织造、盐商:“奢靡二字当切戒”,务必“崇尚节俭,无事奢侈”。有些话是雍正皇帝当面对曹頫讲的,并让曹頫向别的织造、盐商传达。后者接到这些谕旨后还要写奏折向皇帝表态:一定认真执行,“务使敦本崇俭,醇朴成风”。

雍正还不止一次颁布御令:禁止满洲、蒙古之家丧事过于奢靡,严禁兵民等出殡时前列诸戏、丧事期间聚集亲友设宴演戏。他告诫旗人:“量入为出,某百年之生计”,禁止旗人分外享乐,不许旗人酗酒、赌博。但这些措施效果有限,至雍正十二年,他对大臣说:“近闻八旗人等仍未改陋习,以夸多斗靡相尚”,命八旗都统严加管教。

雍正帝还明确表示反对外官畜养优伶。他认为:“外官畜养优伶,殊非好事。”他降谕旨要求各地督抚细心访察,发现所属府道以上官员及提镇家中有畜养优伶者,必须上报揭参。

从雍正帝的这些要求,再看宁荣两府的作为,作者的用意就不言自明了;皇帝明令“禁止丧事过于奢靡”,宁国府却在秦氏丧事上挥金如土;皇帝明确反对蓄养优伶,荣国府却养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至于贾家“衣服屋宇穷极华丽,饮食器皿备求工巧,俳优伎乐醉舞欢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就不用一一细说了。皇帝要求旗人们量入为出,贾府的寅吃卯粮连林黛玉都看出来了:“咱们家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不俭省,必致后手不接。”贾宝玉听了一笑:“凭他怎么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人的。”(第六十二回)

贾府被抄家,导火索是贾珍聚众赌博。康雍两代皇帝都明令严禁赌博,贾府上下却赌博成风。贾珍竟在居丧期间开局设赌引诱世家子弟,白天赌射,晚上斗叶掷骰,并且狎优、狂饮,“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戮鸭”,终于招来御史参劾、锦衣府奉旨查抄。

贾家被抄时的惨状是通过焦大眼中反映出来的。焦大跑来一看,“只见箱开柜破,物件抢得半空”,金银珠宝登记上册,“女主儿们被什么府里衙役抢得披头散发戳在一处空房里,……所有的都抄出来搁着,木器钉得破烂,瓷器打得粉碎”(第一〇五回)。贾政心如刀绞,道:“完了完了!不料我们(家)一败涂地如此!”曹雪芹就是用这个故事告诫他的读者:瞧见了吧,不遵皇上的旨意就是这个下场!


作者:

宗春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