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20:06
1998年3月23日,歼-10原型机01架在成都温江机场被缓缓拉出厂房,为即将到来的首飞做准备。这是歼-10战机自总装完成以来首次被推出机库。
工作人员都选择坐在牵引车上,唯有总工程师薛炽寿独自一人步行两千米,默默陪伴着飞机走到起飞线。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就像一个父亲送孩子去参加人生最重要的考试,眼神中流露着对首飞时刻的期待。一机一人两个背影,盛满歼-10飞机腾飞的希望,无比震撼。
在跑道的另一边,有一个人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就是歼-10首飞的试飞员雷强。
雷强能否驾驶歼-10顺利首飞,不仅决定这个型号飞机的命运,同时也是中国航空工业能否跨越时代的象征。
下午2点41分,随着“开车”指令下达,歼-10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飞机缓缓滑动,逐渐加速,随后冲向天空。
按照计划,歼-10完成绕场三圈的飞行后便可以返回,但雷强又主动请缨再飞一圈。20分钟之后,雷强在空中完成了所有的预定动作。这一刻,他知道几代航空人最期待的时刻就要来了!飞机在空中减速,调整状态,对准跑道,准备着陆。
歼-10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这惊心动魄的20分钟,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新型歼击机的国家。
现场的人们激动地起身欢呼,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第一个冲上去,紧紧拥抱雷强。这位头发花白的68岁老人,眼睛里噙着泪水。
那一天,现场的所有人都是哭了笑,笑了又哭。为了这20分钟,为了这架战机,他们从黑发到白发。宋文骢难掩激动地说:“从这天起,歼-10首飞的3月23日,就是我的生日!”
首飞成功后,战机还需要试飞,改进完善后才能列装部队。大量的试飞课目中,有一个课目至关重要,那就是“低空大表速”——测试飞机在低空的速度极限,检验飞机结构的极限强度。
军事专家 张学峰:
“飞机在作战过程中往往采取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方式。飞机能不能在低空、超低空飞出应有的速度,有没有相应的飞行品质,就要通过“低空大表速”来进行检验。这个试飞对于实战是非常有意义的。”
2003年11月,歼-10飞机执行“低空大表速”试飞任务。承担这次任务的是时年42岁的试飞员李中华。
李中华驾驶战机达到设计时速1450千米,达到了颤振临界点,如果速度再快点,飞机就有空中解体的可能,而李中华需要在这个速度上连续飞行20秒。
英雄试飞员 李中华:
“一旦出现危险的情况,可能的后果就是机毁人亡。当时这种状态,我是要克服心理的压力,然后判断飞机的状态。”
计时结束时,试验机速度已经超过了设计速度,达到1453千米每小时,经受住了考验。
张学峰:
“这些数据实际上就是战机的“安全密码”。交付部队之后,飞行员可以依据这些数据制定相关的战术战法。”
2004年,歼-10飞机成建制列装部队。
2008年珠海航展,歼-10飞机首次在世人面前进行飞行表演。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歼-10飞机编队飞临庆典现场上空。这一年,79岁的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张学峰:
“歼-10研制成功之后,大幅拉近了和航空强国的战斗机性能水平的差距,培养了我们战斗机的研发队伍,健全了我们研制的相关机制,让我们的制造、研制、试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后续战斗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在祖国的蓝天上,歼-10飞机早已是人们熟悉的明星。歼-10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国联合演训中,与外军战机同台竞技、相互切磋。
2022年,巴基斯坦从中国引进的歼-10CE战机首次亮相,引起了高度关注。歼-10CE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结晶,更在实战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从最初的歼-10原型机横空出世,到如今歼-10C实现完全自主化,歼-10系列各改进型号通过持续迭代优化,不仅在战机研制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发展,更标志着中国军机自主研发体系已经迈向成熟。
歼-10的意义已经远超一架战机本身,它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仿制跟随”到“自主创新”的分水岭。歼-10飞机如同一座里程碑,永远铭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冲破技术壁垒的冲天志气。
中国战鹰正以深情的展翅,护卫和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