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08:19
“十年来,中国戏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种种乱象,面对一系列堵点、难点、痛点,只有克服这些问题,戏剧事业才能得到真正健康有序的发展。”5月22日上午,刚刚走下颁奖舞台的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和曹禺剧本奖的获奖者,又应中国剧协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要求,围绕“重视一剧之本 突出表演中心”的主题,与评委专家们一起在座谈会上展开“行业会诊”。陈涌泉语重心长的恳切要求,引发获奖者和专家评委敞开心扉,对行业繁荣下的种种隐疾问题,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重视一剧之本,反对舞美堆砌
“演员是生命,剧本是灵魂,舞美是衣服,但如今舞台上堆砌的华丽舞美,常常遮盖住了戏剧的灵魂。”以话剧《捉迷藏》让澳门地区首次实现曹禺剧本奖“零的突破”的澳门剧作家李宇樑的发言直指当下演出弊病。
陈涌泉更以自己在全国调研考察中看到的种种问题,痛陈“舞美堆砌对戏剧本体、演员表演、观众审美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一台戏动辄十几卡车舞美道具,既浪费资源,又伤害表演艺术,演员们站在高高的天梯上、一层又一层的台阶上、一圈又一圈的转台中,没有发挥的空间和施展的余地,直接带来了表演的退化,甚至因舞台布景繁琐复杂而导致受伤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而且一个戏装景的卡车越多,死得越透,道具舞美积压在仓库,昂贵的费用给社会造成巨大浪费。”
陈涌泉还痛心表示,当下文学被弱化,似乎人人都能写本子、改本子,剧作家的心血之作在二度排演中常被改得面目全非,这种对剧本的不尊重,严重伤害了戏剧的根基。
曹禺剧本奖获奖者也从各个角度表达了“一剧之本”的重要性。京剧《张謇》编剧龚孝雄强调院团应重视文本创作,严格把关剧本前期修改,尊重剧作家,坚守剧本本体在二度创作中的完整呈现。越剧《钱塘里》编剧谢丽泓则引用“为剧团写戏,为演员写戏,为观众写戏”的观点,强调剧本要契合剧团特色、演员特长,满足观众需求,引导观众审美。
闽剧《画网巾先生》编剧戴先良指出,剧作者的自身提升也很重要,要努力把剧本打磨成熟,减少后期消耗。话剧《屈原》编剧黄维若教授特别强调剧作者应加强理性思维能力,系统学习哲学、美学等原著,提升编剧技术和技巧,让剧本写作带有学术研究色彩,同时要应对AI人工智能对写作的挑战。
突出表演中心,避免浮躁心态
戏剧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艺术,但如今这一概念却被模糊。陈涌泉指出,一个时期以来,舞台上谁都想当中心,导致演员创造力和表演力退化,“在舞台上成了提线木偶”,“戏曲演员多被动接受程式设计,话剧演员则依赖导演调度,自己设计的动作、唱腔凤毛麟角。”
获奖演员们也分别从自身情况出发,对创作进行深入反思。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朱洁静揭开“舞剧热”的表面繁荣,聚焦行业浮躁问题,指出目前部分舞剧创作被视为政绩工程,催生快速求成心态,违背艺术创作规律。“某院团一年要排八部戏,这样的创作周期怎么能让演员沉下心打磨角色?”朱洁静同时还指出自媒体对舞台艺术的影响,“一部剧只是试演阶段,便被大量报道,赞美或批评的声音通过大数据推送,会干扰创作者心态。”朱洁静呼吁从业者坚守初心,保持独立判断,不要想着走捷径,不要被流量舆论左右。
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秦海璐则强调“懂”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懂人,要懂得自己,更要懂得要演的人;要懂得自己的优势,更要懂得编剧为什么这么写。演员还要懂观众,不是观众要什么就演什么,而是要把自己当成观众,换位思考每个角色每个戏要演给谁看。还要懂时代,用当下时代给予我们的表达方式和科技手段,表达人和人千百年不变的七情六欲。”秦海璐还特别提到戏剧应是每个人都发挥主动性的集体智慧结晶,“我们《四世同堂》排练时,连扮演黄包车夫的演员都能与编剧讨论台词逻辑,《青蛇》中演小和尚的演员也可以对配乐提出自己的建议。”
北方昆曲剧院老生演员袁国良则对剧本和表演之间“看似亲密无间,实则暗流涌动”的关系提出自己的思考,认为“没有扎实的剧本,表演再华丽也是空中楼阁;忽视表演的二次创作,剧本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不能把剧本和表演割裂对待,而是既要守护剧本的权威,又要给表演足够的自由,让演员注入灵魂,才能让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
回归戏剧本体,面向明天再出发
此次座谈会上,评委们也发表了重要看法。宋官林提出梅花奖应注重家国情怀、示范引领和科学布局,同时强调话剧、戏曲、舞剧、歌剧等不同剧种要重视自身本质特征,戏曲创作要贴近演员,因人设戏。李树建强调要尊重剧作家,剧本是根,演员是魂,政府是力,运作是效,演员要争做中国戏曲的出彩人。宋宝珍高度评价了获奖作品,认为它们具有深切的人文内涵和完整的戏剧结构,是走心的创作。
谷好好作为主办方代表,分享了观剧的感动细节,强调梅花奖是荣誉,也是磨刀石,戏剧人要以剧本为根本,以表演为中心,以工匠精神打磨剧本,培养优秀编剧人才,把握表演艺术核心,提升演员文化素养,建立科学人才培养机制和良好戏剧生态。
正如宋官林所说,“今天中国剧协提出‘重视一剧之本,突出表演中心’这一重大课题,这将是中国戏剧界面向明天的再出发。”长达四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以“去浮华、见筋骨”的姿态,完成了从奖项表彰到行业自省的功能跃升,不仅是戏剧界对当下创作生态的集体反思,也让所有获奖者和从业者更清醒地意识到:“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新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