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4 11:59
远远看去,与真实鱼类相似度极高的仿生机器鱼在水下畅游;人形机器人Q5行走自如,与观众热情互动;通过百微米级的颅骨通道,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将服务于脑科学研究……5月24日,2025年北京科技周启动,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各类科普活动将在本市广泛开展。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活动现场,一处水槽成为“机械水族馆”。灵动的仿生机器狗鱼仿佛真正的鱼类一般,在水流中随意穿行;仿生机器鲨鱼像真正的海洋霸主一般,能够自主巡游;仿豹鲂鮄水下机器人(RoboDact)兼具高机动性和低速稳定性……一位小朋友尝试抓住机器鲨鱼的尾巴,它却并未受到干扰,一摇尾巴就灵活地游向前方。借助体内搭载的红外测距、激光雷达等传感设备,配合避障算法,机器鲨鱼就能实现自主游动。
“RoboDact则更有特点,它综合了波动胸鳍和尾鳍两种仿生模式,既能快速移动,也能完成上浮、下潜、原地转向等需要高稳定性的任务。”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生曹麒元介绍,仿生机器鱼执行任务时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此前,团队已经在水库环境下对这款机器鱼进行了测试,可以实现对水体环境的有效监测。
前不久,科研团队又对RoboDact进行了升级。参考自然界中鱼类依靠侧线系统感知水流变化的特性,他们为机器鱼加装了柔性硅胶触须,水流冲击触须产生的形变信息,可以被内置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大脑”解析水流速度与方向,就能让水下机器人像真实鱼类一样逆流巡游、动态调姿。“这样一来,机器鱼在水下的感官更加丰富,能更好地应对水流冲击的干扰。”曹麒元说。
从与人手相仿的仿生灵巧手,到能实现毫米级精度操作任务的Q系列人形机器人;从能辅助心脑血管疾病早筛的颈动脉超声扫查机器人,到电极线比头发丝还细的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本次活动中,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集中亮相。
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业3个万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第一城”建设也持续加速,北京备案上线的大模型达128款,居全国首位,人工智能技术在北京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本届北京科技周将持续至5月31日,广泛动员科普联席会成员单位和各区,强化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中的主体作用,举办差异化活动。其中既有科技馆、科普基地的科技小讲堂、人工智能编程等硬核科技体验活动,又有沉浸式体验森林漫游、双碳小卫士科技周游览打卡等生活化科技互动活动。这些活动在展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成果的同时,还特别设置沉浸式体验区、互动实验站、科技生活模拟场景,让科技成果可见可触、科学原理可感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