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567种“神奇生物”在哪里?A:海淀!
2025-05-25 11:1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

我区以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向公众展示了

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卓越成果

2022—2024年

我区累计记录

102种生态系统群系、1567种物种

其中包含

5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5月22日,海淀区2025年度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玉泉学校盛大启幕。集中展示生态保护成果,吹响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号角。

亮出生物多样性丰厚“家底”

△红头长尾山雀

海淀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也是首都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

这里,三山五园的苍翠山峦连绵起伏,宛如一幅天然的绿色画卷;昆玉河畔水波潋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翠湖湿地鹭影翩跹,无数候鸟在此停歇、栖息;稻香湖畔虫鸣蛙鼓,奏响一曲曲大自然的乐章。多元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黄头鹡鸰

活动现场,区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4年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在2022-2024年期间,海淀区累计记录了102种生态系统群系、1567种物种,这标志着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已显现出结构化成效。

其中,涵盖5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98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这份详尽的“生态家底”,就如同一个庞大的生态保护“数字基因库”,为稳步推进全域生物多样性智慧化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鬼蜻蜓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的调查范围从以往的西部山区,拓展到了城市公园、社区绿地等区域。这一拓展带来了诸多新发现,新增苔藓类2种、维管植物141种、哺乳动物2种、鸟类28种、两栖类1种、昆虫9种、大型真菌25种等记录。

△长尾林鸮

新记录到物种的发现,得益于我区首次全面系统完成生物多样性家底清查工作。同时,环境指示物种如蜻蜓种类的增加、食肉目兽类豹猫的发现,也表明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栖息地营造等系统性工程,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正逐步实现稳定性与生命力的双重提升。

生态廊道就像是一条条生命通道,连接起了各个生态区域,让生物能够自由迁徙、交流;而栖息地营造工程,则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助力它们繁衍生长。

生态保护从方案落地到青春接力

近年来,我区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积极融入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大局。

为确保生态保护工作切实落地,出台了《北京市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4年-2025年)》,该方案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将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重要举措纳入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内容。通过科学规划生态保护区域,系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以及持续加强生态保护管理,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得到不断优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也在不断提升。

△田鹀

在此次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现场,科技与生态的融合碰撞出别样火花。3D打印技术打造的珍稀动植物微缩模型,以立体鲜活的形态,让学生们直观领略生物特征;仿生蝴蝶在空中灵动飞舞,生动诠释科技与自然的共生之美。

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点燃了青少年对生物多样性的探索热情,更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初一学生王怀莹分享道:“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此前参与学校生物科学节、制作动物手抄报、养蚕宝宝的经历,让我领略到生物的神奇,未来我会用更多实际行动守护生态环境。”

△亚利桑那鞭尾蜥

“我们以校园为重要阵地,着重引导青少年参与生态保护。” 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甦介绍,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展示环保实践成果、发起生态保护倡议等形式,鼓励学生从点滴小事践行生态理念,深化科学认知,培育新一代生态环保主力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灰伯劳

当灰伯劳在香山展翅翱翔,其矫健的身姿成为山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红额金翅雀在颐和园婉转啼鸣,悦耳的歌声为古老的园林增添了生机;长尾林鸮在西山的夜空守护着这片山林,神秘而又威严。这些灵动的生命,不仅丰富了海淀的生物图谱,更有力地印证了海淀区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

下一步

我区将持续推动

生态教育常态化、监测体系智能化

公众参与机制化

共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让“美丽海淀”

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注脚

记者:高玉超

编辑:旭日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