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5 15:29
我出生在革命家庭,从小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整整六十年前,在我刚刚进入初中二年级的一天,父亲从书柜里轻轻取出一封泛黄的信让我看,当时他的神情显得格外凝重。
原来这是我的三叔——冯庭楷烈士唯一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信里字里行间洋溢着家国情怀,我反复品读,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由此,三叔的崇高形象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我心中,不可磨灭。
1938年春,年仅15岁的三叔背着父母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路军。
在近九年的戎马生涯里,叔叔历经白晋、武沙、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上党、平汉、陇海和定陶战役。1946年9月8日定陶战役胜利后,为掩护主力部队休整,叔叔所在团协助兄弟旅袭扰和阻击敌军进犯,连续战斗了六天后归建,在第二天早晨,时任团部作战参谋的叔叔伏案起草战斗总结时,突遭敌机轰炸当场壮烈牺牲,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三叔是一名军政素质兼优的基层指挥员。仅从三封家书就可以看出,他不仅思想境界高,而且政治素质强。
1946年1月,国共两党公布停战协定,国内暂时呈现和平局面。他在第一封家书里表示:当这和平建设时期,为完成民主改革的大业,我将更加努力,为群众服务,为新社会服务。他嘱咐亲人:“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
不久,时局发生逆转。他在给父母回信里写道:“国民党反动派违背政协决议,虽停战令已下达,我们仍与顽伪进犯者每天不断有小的战斗。近来,国民党又作了新的进犯部署,调动主力准备向豫北解放区焦作、观台等地大举进攻。我们这里的军民正在积极做自卫战斗的准备”。
三叔早已做好了随时牺牲的思想准备,他在信里饱含深情地安慰母亲:“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呼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我每每读到这慷慨而悲壮的话语,无不感动万分,热泪盈眶。
四十年前,父辈们将三叔写给我的祖父母的两封家书连同这封家书托付我珍藏。每当我一次次重温三叔家书时,依然感慨和振奋。几十年来,三叔的三封家书,一直伴随着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我的一生的成长进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三叔留下的三封家书,同样教育和感染着我的亲人、我的后代。
2005年4月,我从一家刊物获悉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办公室等5家单位发起的民间家书征集启事后,分外高兴,立即将三叔冯庭楷烈士第一封家书捐献出来。
经中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委员会的推荐,三叔的家书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二十年来,三叔的家书或在中央、地方等各种媒体传颂,或编入不同版本书籍发行,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广为传颂。
2006年6月,中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编辑出版的《红色家书》以“英雄泪”为题收录了三叔第一封家书,并刊登在“中国家书网”上,截止到2015年1月2日,评论突破20万条,成为读者反应最为强烈的一封家书。之后不少各大新闻网站先后转发了“中国家书网”有关《红色家书》的报道。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宣部编辑出版的《百年革命家书》,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百位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老革命家、著名革命先烈、全国著名英模的100封家书。这三个“100”封红色家书中,都有叔叔的家书,给予了冯庭楷烈士莫大的光荣,这也是家乡人民的莫大光荣,我作为亲属更是倍感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革命烈士家书最初感动的是一个或几个受信人,如今教育的是全社会的几代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为传承红色基因,我在退休后的日子里,一如既往地继续积极配合媒体做好宣传。我还走进公安基层单位,走进社区,宣讲烈士家书,引发了热烈反响。2023年,我参加了北京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结合讲述烈士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家风重在培育。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带动民风,特别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退休党员干部,我要矢志不渝,注重家风家德建设,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营造周边及全社会的文明风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简介:
冯双平 北京市公安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