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家风|刘婷婷:奶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刘婷婷

2025-05-25 18:29


奶奶用她的勤劳、刚毅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有活力的种子。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奶奶功不可没。她虽一辈子未入公职,但她对国家作出的贡献非同一般。

爷爷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国县委首任组织部长。抗大毕业后调入北平从事地下党工作,常年不能回家。奶奶一个缠足的小脚女人担起家中的重担,包揽了地里的春种秋收。那时不论多难奶奶从没叫过苦喊过累,并遵循对爷爷的承诺:把儿女养大,让他们加入抗日队伍。用奶奶的话说:“孩子们就像石板上炒豆,熟一个蹦一个。”至1937年,奶奶陆续将三个未成年儿女(姑姑13岁、伯伯10岁、爸爸8岁)送去抗日。日本人到处抓捕爷爷,奶奶也成了日寇重点抓捕对象。奶奶告诉孩子们:“在外谁问你爹叫什么都不准说,就说他死了。”

那年代奶奶经常要接待爷爷的战友们,并替他们收藏秘密文件并传送情报。奶奶虽目不识丁,但凡是爷爷交代的任务,她从未含糊和失误过。一次爷爷半夜回家,临走时交给奶奶一包东西,说:“这包东西很重要,你千万要把它藏好,别让任何人看到。这包东西三天内我会派人来取,来人会穿着你亲手缝制的衣服或鞋袜,否则即便是再熟悉的人你也要说不知道。三天后如无人来取,你就把它烧了。这包东西比咱全家人的命都重要!”说完,爷爷拿了两件衣服匆匆而去。

奶奶在惶恐不安地等待着。第三天下午,家中来了一位穿戴考究的年轻人,自称是爷爷手下的一名队长,说是新派去的部长让他来取东西。奶奶上下打量着来人,没看见自己亲手做的衣物。于是就说不知道有什么东西,更不清楚什么部长。来人在几间屋子里转了一圈,讪讪离去。奶奶知道情况不妙,三天后,按爷爷的嘱咐烧掉了那包东西。后来奶奶才知道那是党的绝密文件,而那天来的人是个汉奸。

战争年代锻炼了奶奶的胆识,她以过人的勇敢、机智与毅力一次次躲过日本人的搜捕,保护了很多地下党的同志和机密文件。1949年后,一些身居要职的老同志见到奶奶仍对她敬重有加。

新中国成立后,奶奶第一个加入了合作社。孩子们都有了着落,工作的、参军的、上学的,但始终没有爷爷的音信,也不知道她的二儿子(我的爸爸)在哪儿。

那年奶奶听说,大年初一五更时拍着烟囱叫喊在外的亲人,他们就能早日回家。除夕后半夜,奶奶硬是爬到屋顶,一边拍打着烟囱,向着村口呼喊着爷爷和爸爸的名字,黑暗中伴随着凛冽的寒风,夹杂着奶奶苍凉的呼喊,听者无不为之动容。真是“盼归高处繁星顾,慈母怅望入村路”。

后来奶奶得知爸爸已在北京,她老人家悬着的心放下一半。1950年,8岁参加革命、离家13年的爸爸终于回家。那个被乡亲们誉为安国“小神童”的爸爸,已经是经历了十三年血雨腥风的“战神”,更是荣获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甲等功臣。

当奶奶问及爷爷的下落时,爸爸满眼茫然。于是奶奶又开始四处打听爷爷的消息。在多方努力下,于1951年,县里把爷爷的烈士证和抚恤金送到奶奶手里,从此家门上的军属牌换成了烈属牌。

奶奶经过反复思量,决定将爷爷的抚恤金用在老家盖房上。这看似简单的盖房,对于奶奶来说那是她留给子孙们的根。

奶奶一生没有在外工作过,但她对革命的支持,对爷爷的帮扶,对儿女们的影响和教育是实实在在的。

奶奶虽目不识丁,可她对外处事时的那种沉稳干练、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是我最欣赏的。

奶奶有句名言:艺不压身。她所有的服装都是自己裁剪手工缝制,那灵巧的双手,让多少人心生羡慕。

奶奶无论家里家外都堪称一把好手。几十年过去了,每到年节时,我们味蕾中仍留有奶奶那炸果子的油香、蒸花馍的麦香、红枣糕的枣香、豆沙包的甜香。奶奶在我眼中就是神,没有她预料不到、计算不清的事。

70年代初国家备战时期我在边防部队。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针灸止痛。我的针灸技术最初是在奶奶身上练就的。她告诉我:“谁有不如自己有,谁能不如自己能。要学会一招鲜吃遍天的本领。”奶奶的启发让我逐渐领会了其中的含义:手持银针闯天下,救治了很多的病人。

奶奶有句老话:“吃不穷也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大秤进小秤出,人不厚道肯定输。”让我受益匪浅。

奶奶一生生活朴素。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破了就缝补缝补,奶奶用不同的彩线在破了地方绣上一朵花或其他图案,既遮盖了破洞又增添了新意。她用自己的巧手缝补着困难时期的窘迫,用无声的行动引导我们学会创新。

奶奶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令全家人记忆深刻的是,早在五十年代她就有了超前脱贫的意识。她告诉在外工作的儿子:“你们一定要把弟妹从农村带出去,不然他们就是你们的累赘,那是填不满的穷坑。只有把他们带出去,你们才有好日子,这叫拔穷根。”一句“拔穷根”体现了奶奶多大的智慧呀。而七十年前,奶奶的一个指点不但使全家脱了贫,更以料事如神的聪明睿智教会我们 “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的道理。

奶奶用自己的那双小脚丈量了两个世纪,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她传奇的一生,为我们留下无尽的思念!

家风征文活动

编辑:谢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