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08:45
从1998年试点到2001年大规模推广,本市的户外健身器材如今遍布小区、公园,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然而梳理市民诉求发现,当前很多社区的健身器材已经难以满足居民,特别是老人的需求。一方面,不同年龄老人对健身器材的需求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社区对这些健身器材的安全性和优先级等因素的考量又顾虑重重。健身器材要怎么改才能让更多的人都满意?记者展开走访调查。
问题一
健身需求不一众口难调
不少老人反映,楼院里的健身器材不实用。之所以有“不实用”一说,记者注意到,是因为很多老人按照自己的需求来使用器材,反而不太关注器材的设计用法。
在很多小区里,最受老人欢迎的是背部腿部按摩器、压腿器一类的健身器材。除此之外,有的老人利用乒乓球台压腿,腿抬不了太高的,就用单人腹肌架压腿,一些老人的韧带柔韧度尚好,就用伸背器压腿。在探访中,无论是小区里还是街心公园里,“万物皆可压腿”的画面一次次出现。这些区域的健身器材种类同质化程度非常高。
60岁至75岁之间的老人反映,漫步机、伸背器、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能提供的健身强度欠佳。但是,75岁以上的老人则反映,不敢用这些器材,应该多设置一些提供拉伸、按摩功能的健身器材。记者看到,在一些公园的健身区里,被磨得锃光瓦亮的并不是健身器材,而是健身区的护栏、石头台阶,老人利用护栏压腿、蹭背,利用台阶刺激足部经络。在某小区的健身区,落灰的健身器材不少。一位老人说,这么多器材,对他来说最有用的却是一棵大树。老人把黑塑料袋蒙在树干上,用树干蹭背。
记者梳理市民诉求发现,易出现争议点的健身器材包括75岁以上的“老老人”用不上的单杠、重复设置的划船机、各类仰卧起坐辅助设施等,更大的争议点在于球类健身设施,首当其冲的是乒乓球台。出于活动空间不足或噪音问题等方面的考量,有老人希望撤掉乒乓球台或改换乒乓球台的位置,这样的想法和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居民形成了又一对矛盾。
在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2号院旁边有一片健身空间,几张乒乓球台颇受居民欢迎,从早到晚都有居民使用,但是旁人的意见也不小。邻近居民楼的居民常提到噪声扰民的问题,也有在这片健身区健身的居民说,为了防止乒乓球乱飞,乒乓球台附近拉起了绿网,把原本就不大的空间一分为二,“这里的健身器材、树木都成了拉网的柱子,一些带座椅的健身器材成了休息区,挺碍事的。”
问题二
空间局促健身“耍不开”
老旧小区普遍空间局促,在楼院里设置一片健身区域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很多老旧小区里,健身器材的设置只能“见缝插针”。可是,装了用不上或不好用的情况比比皆是,藏在小区犄角旮旯里的健身器材引发居民不少吐槽。
一架单杠贴着小区的长廊设置,看上去就像是给长廊的出入口加了个“限高杆”。在朝阳区农光里南院小区,和居民聊起健身器材,大伙儿打开了话匣子,说来说去,一个字——挤!
小区甲6号楼北侧的单杠是居民最不满意的。这样的单杠根本没法用,一个人玩单杠,坐在长廊里的居民集体“观摩”,这场面着实有点儿尴尬。使用单杠的居民怕挡了大伙儿进出长廊的路,更怕一不小心踹到坐在长廊里的人。“施展不开,怕伤了别人,也怕自己磕在长廊的柱子和横梁上。”
居民反映,除了单杠,漫步机也成了摆设。器材“卡”在一个严丝合缝的角落里,要想使用漫步机,只能从设施扶手下方钻过去。居民带着记者在小区里转了一圈,其他健身器材大多也是“塞”在小区的各个角落。正走着,居民突然指向两辆机动车,“你看那两辆车,有的器材就安在停车位后面,好不好找都另说了,关键是谁愿意一边健身一边吸尾气啊?”
探访中发现,在本市诸多老旧小区,健身器材装在哪儿是普遍性难题。在东城区朝内小区,很多老人反映缺少户外健身器材。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小区的公共空间有限,要解决的不单单是健身器材的问题。走在小区里,几乎所有的路侧甚至是便道区域都停满了机动车,小区的凉亭和周边的空场上,如蛛网般拴满了晾衣绳,晾晒的被褥拼成了“迷宫”,掀开悬在半空的被褥,下头还停着大量的电动自行车。居民一边不满健身器材太少,一边也觉得难:空间这么小,户外健身器材放哪儿好像都不合适。
走访不同的街乡和社区,工作人员提出的难点却是一致的,公共空间局促引发的难题很多,包括停车位难题、充电车棚难题、健身空间难题等等,“问题都得解决,可地方就那么大,总得有个轻重缓急,我们只能先协调解决诉求量最大的问题。”
问题三
空间有余却利用不足
年过七旬的李女士住在大兴区双河南里尚城北区,她一直热衷锻炼。“如果说小区面积有限,连车都没处停,没有活动区域我也能理解,但我们小区其实地方挺大的,有好几块空地,为什么不能多装一些健身器材呢?”
李女士说,她们小区建成于2017年前后,小区里的老人和孩子格外多。她入住6年了,一直盼着家门口能多一些健身器材,但始终未能实现,锻炼只能去周边的小区或公园里“蹭”器材。
5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双河南里尚城北区,一进小区西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方形小广场,四周摆放了几排座椅,中间放着一组健身器材,一侧是单杠,另一侧是秋千。单杠上搭着居民晾晒的小被子,旁边的孩子正在荡秋千,一旁的座椅上坐着几位居民。这便是小区里唯一一处健身区。
记者转遍了整个小区,发现小区内其实还有三块空地,其中一处路边停放了两排电动自行车,小区东侧和南侧各有一块铺设了绿色软胶的空地,面积较大,形状规则,不少居民认为,这些空地完全可以用来安装一些健身器材,现在闲置着太浪费了。
从小区出来后,记者又来到双河南里尚城南区,不同于北区,一路之隔的南区空间更为有限,但记者惊喜地发现了一小片不规则空地里放着七八套健身器材,有转盘、腿部按摩器、高低杠、漫步机等多种设施,五六位老人正在锻炼。一位老人说,他其实住在北区,平时都“错峰”来南区锻炼。“碰上孩子们放学肯定不行。而且我腿不好,只能玩一些固定位置的器材,像仰卧起坐器、漫步机等根本不敢上去。”
启发
老博会上寻找“金点子”
5月21日至23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京举行,参加此次博览会的有不少专注于老年人健身事业的企业,更有不少从事老年人健身器材设计的专业人士。小区健身器材的设置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该如何破解,记者现场“问路”。
多位健身器材的设计人员说,北京的户外健身器材从1998年就开始试点了,到2001年全面推广,其间经历了适老化转型的阶段。之所以出现和老年人尤其是“老老人”健身需求不符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户外健身器材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尚有新鲜感,愿意尝试健身器材能够提供的健身功能,设计一款健身器材,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能用,这样的全民性很重要。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新鲜感退去,尤其是老年人更多开始考虑自身的健身需求,‘万物皆可压腿’的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实际上从设计的角度来讲,谁都能操作的设计容易达成,但能不能精准满足健身需求是另一回事。”
在此次博览会上,记者注意到,很多企业把健身器材的设计重点落在了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上。例如,某家公司设计的健身器材充满了科技感。老人站上AI智能体测一体机,身体机能的各项相关数据就会被检测记录,随后发送到一体机所连接的健身器材上,老人使用这些健身器材时,设施可根据老人的不同身体情况,调整出需要的健身强度。
记者还了解到,以老年人专属健身房形式出现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在一些南方城市颇受欢迎,但在北京并不多见。现场工作人员认为,这样的配置短时间内很难普及,关键难点在于老旧小区空间狭小。虽然经验短时间内难以照搬,但是为老人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的健身方案,可以成为探索相关问题破解之道的“金点子”。
建议
“由近及远”新布局或可破题
如果小区空间不足,那么将一些需要较大活动空间的健身器材设置到周边较近的街心公园,能否成为一种破题之法?朝阳区和平街街道、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在城市绿道内设置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的办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在和平里西街的城市绿道内,乒乓球场颇受周边居民欢迎,几十张球台排开,下有铁丝网,乒乓球落地不会乱飞;上有隔音屏,健身时的声响不会扰民。周边的健身爱好者早已习惯走出小区来这里打球。地坛公园东墙外的城市绿道内,集中布局的羽毛球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把服务于“老老人”的拉伸、按摩类健身器材多设置在小区里,把提供稍大运动量的健身器材设置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能辐射到的街心公园,将球类健身场地集中到小区周边的公园或城市绿道,是否能成为一条破解困局的路径?
对于健身器材“由近及远”的新布局设想,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老年学和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汪碧刚非常赞同。汪碧刚说,步入人口深度老龄化社会,各相关部门都应该有积极的应对举措,全民健身的继续推进和优化,也应该向“老老人”有所侧重。健身器材的合理布局要注重两大方面,要通过共商共治机制,深入了解老人对健身器材需求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紧密贴合城市更新的步调,让作为公共设施的健身器材成为提升绿色空间、滨水空间的重要元素。
汪碧刚认为,在城市更新当中,推动街区更新,整合街区各类空间资源是重要理念,在《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当中也有明确的体现。重新调整健身器材布局,同样是其中的重要举措。拉伸、按摩类的健身器材占地空间小、噪音小,设置在小区里方便腿脚不太灵便的“老老人”就近健身;把一些能提供稍大运动量的健身器材放到街心公园也正是利用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势,同时为让广大市民亲绿提供了条件;球类健身空间的集中设置,可以让健身爱好者有更宽敞、规范的健身空间,同时这些空间容易形成地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