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15:45
我的女儿出生于2013年,现在上小学六年级。由于我自己喜欢看书的缘故,家里藏有不少各类读物。女儿出生后,随着一天天成长,终于到了喜欢刻意模仿大人言行的阶段。看到我经常拿着一本书在看,她虽然不认字,但也抓过来随意翻动书页。我想,是到了给她添置书本的时候了。
于是,家里新添了许多故事绘本和识拼音、识汉字的小书,我、爱人和家里的长辈不时地给孩子讲绘本故事,教她学拼音、笔画和简单的汉字。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认识了所有的拼音,慢慢地能独自看懂带拼音的绘本了。后来她认的字越来越多,在房间里也有了自己的专属书柜,从一个到两个,再到三个,整面墙的每个书柜里都满满当当,童话、故事、地理、历史、科普、名著、作文等各种类型的书籍在这里安了家。
随着女儿书柜中添置的书籍被一本本地拿出来,我们多了许多一起读书的时光。时不时地,我们还会交流读书的心得和感悟。天真无邪的女儿,时而会为善良的小羊落入大灰狼的圈套而悲伤流泪,时而会为游击队员痛击鬼子而兴奋不已,时而在掌握一个地理知识时跑到客厅悬挂的地图前仔细核对,时而看着别人写的优秀作文陷入深思……
书读得多了,女儿写作文的水平逐步提高,她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她很得意。但是,去年的一天放学后,女儿告诉我说:“一位同学写的读后感在《时事画刊》上发表了,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从女儿的言语中,我听出了十足的羡慕和期待,便回答她说:“你也可以加油写作,我来负责帮你投稿,相信你一定也能发表自己的文章”。
虽然是对小孩子的承诺,但也丝毫马虎不得,必须认真对待。于是,我找来了《时事画刊》,找到了针对学生的征稿启事,以及其刊登过的一些读后感文章,并交到女儿手中。她看后,微笑中透着自信,似乎觉得自己同样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当时,她刚看完几本书,向我咨询要重点写哪一本的读后感。我没有立即答复,告诉女儿说先联系一下编辑老师,听听老师的意见后再定。通过电话号码,我还真与编辑老师联系上了,咨询了女儿选定的几本书是否可以写,编辑老师的答复是“其他几本都有学生写过,只有《老鼠米来》还没有人写,建议写《老鼠米来》”。
女儿非常用心,将《老鼠米来》仔细重读一遍后,才开始读后感的写作。我也不敢怠慢,同样将这本儿童文学作品逐字逐句进行了阅读,做好为女儿修改文稿的准备工作。等女儿写完初稿,我一看,既有准确的内容概括,又有精彩的心得体会,最后还有思想升华的结尾。我认为这篇作文已经能算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读后感了,但还是给她提了几条修改意见,包括哪些地方还需加强,哪些地方需要删减,标题要突出主题,心理描写还要更丰富、生动等,她很快便给了我修改稿,我再做了一次修改后,经女儿同意,将题为《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读<老鼠米来>有感》的稿子投给了《时事画刊》杂志。
没过多久,编辑老师主动联系我,确认了女儿的相关信息,告知稿子即将发表的好消息。很快,我们收到了杂志寄来的2024年第3期的样刊,女儿兴奋极了,分别送给了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各一本。
从此以后,女儿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一有空余时间,她就会拿着书看,哪怕是外出游玩,也会带上一本书。每次写好了作文,都会跟我探讨写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之处。我当然乐此不疲地为她提供修改建议,平时还会从杂志摊和网络上找到各种报刊的投稿邮箱,为她投稿。同时,既为了鼓励女儿写作,也为了不至于在女儿面前“落了后”,我在读书的同时,也会不时写一写心得体会等文章。
在写作上,我和女儿都付出了努力,也均有了相应的收获。我的文章不时见诸于报纸杂志,还偶尔会在参加的一些征文活动中获奖。除了《时事画刊》外,女儿的多篇文章也陆续在《作家文摘》“作品”版、《中国妇女报》“小荷”版及“新作”版、《北京日报》“小苗”版、《北京晚报》“五色土·作文”版、《北京少年报》“写作提升”版、《海华都市报》“文学世界”版、《双鸭山日报》“芳草地”版发表。我时刻关注着网络上的一些小学生作文比赛的动态并推荐女儿的作品参赛。截至目前,女儿的作品先后获得了第二十一届“西湖杯”全国青少年文学征文大赛小学组“小作家奖”、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主题征文活动“优秀奖”、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首届“书为媒——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大赛“优秀奖”、第四届朱自清小荷文学奖“入围作品”。
《北京日报》“小苗”版是我和女儿最为关注的报刊栏目之一,几乎每期必读,女儿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写作的方法,也尝试着投出了一些自认为不错的稿件。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的《阆中重识猛张飞》也出现在了这个版面上,我俩都特别开心。
女儿在《作家文摘》上发表的文章名为《爸爸的村庄》,让我既感羞愧,更觉欣慰。羞愧的是自己写了这么多年文章,都无缘在这家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报纸上得以发表,欣慰的是上小学的女儿竟然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写出了较高质量的文章,得到《作家文摘》版面主编的青睐,而且写作的素材还是来源于我的驻村经历,以及我的《驻村记忆》书稿。
我于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乐国窝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根据工作和生活中的见闻、感悟写了些文章,驻村结束回到北京后,将其汇编成《驻村记忆》一书。万万想不到,女儿在家看到了书稿后,竟然主动写了篇读后感,题目为《爸爸的村庄》。恰逢《作家文摘》发布了“杏林春晓杯”首届全国乡土文学大赛征稿启事,我便抱着试试的态度替女儿投了稿,后来居然成功入围,还得以在这家规格如此之高的报纸上发表,实属意外之喜。比赛还在进行之中,最终的结果还未公布,我和女儿一起期待着。
我有个习惯,每天会登录学习强国APP进行学习充电。一次,我看到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正在举办“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主题征文活动,便动员女儿跟自己一起参加。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同台竞技”,最终的结果我俩都很满意,我的两篇作品和女儿的一篇作品在全部投稿的1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110件优秀作品的行列,后来还收到了证书。
今年年初,得知北京举办“我与北海公园的故事”主题征集活动,我和女儿趁着清明节假日,一起重游北海公园,并分别书写对北海公园的回忆和当天游玩的见闻感触,向主办方投了稿。
时光易逝,期待无限。我要珍惜与女儿共同读书、写作的美好时光,保持读书、写作的习惯,跟女儿一起成长、提高,也希望读书、写作能够一直陪伴、守护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