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偌大美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浙江宣传

2025-05-27 08:17 语音播报

热点

近日,美国政府宣布取消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并要求哈佛大学提交全体国际学生的“花名册”。此举在国际社会引发极大争议。对于此次“禁招令”,哈佛大学发表声明称,“这种报复性行动可能对哈佛社区和我们国家造成严重伤害,并破坏哈佛的学术和研究使命”。

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封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不仅颠覆了美国百年来引以为傲的学术自由,也映照出美国面临的一些深层危机。不禁要问,偌大的美国,为何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5月24日拍摄的哈佛大学校园 图源:新华社

哈佛作为世界顶尖学府,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梦中情校”。据报道,截至2023年秋季学期,国际学生占哈佛学生总数的27%以上。哈佛大学目前在册的国际学生近6800人,来自140多个国家,其中大多数是攻读研究生课程。

可想而知,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将击碎多少人的“哈佛梦”,令哈佛大学的不少在读国际学生不知何去何从。他们的学业规划、人生轨迹,都可能因此而面临剧烈变化。

其实,此次“哈佛禁令”并非偶然事件。从历史上看,美国政府向来有粗暴干预学术的“传统”。

20世纪50年代,美国奉行“麦卡锡主义”,通过“忠诚调查”对高校教师进行政治审查。比如,1953年,美国政府将爱因斯坦《相对论》等书籍列为“危险读物”,导致学者被迫自我审查或离职。冷战时期,美国将区域研究纳入国家安全框架,大量联邦资金流入相关领域,以达成“遏制共产主义”的政治目标。“9·11”事件后,美国颁布《爱国者法案》,以“国家安全”为名,在大学图书馆建立“过滤机制”,利用技术手段监控学术内容等,对学术自由构成了挑战和威胁……

今年1月,特朗普再次上任以来,美国政府对多所美国顶尖高校发出威胁,并削减了对多所高校的资助资金。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说,特朗普政府在教育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导致研究经费锐减、签证政策反复无常以及学术干预日益严重,正逐渐摧毁美国高校及研究机构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据报道,对于美国政府施压美国高校改革的举措,超过半数美国人都不支持。

美国政府此番行径与国际公义背道而驰,其千方百计打压、限制正常学术交流、人才流动、技术合作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

在美式民主政治的复杂棋局上,美国政府看似脱离常识的操作,实则是精心布局的政治操弄,与2026年中期选举的选情紧密交织。有学者指出,由于关税战未达成预期经济目标,反而使美国政府承受巨大的国内外压力。4月,特朗普执政百日支持率为39%,创下了过去80年来美国历任总统的同期最低纪录。在此情形下,美国政府急需采取有力手段,转移国内矛盾,守住票仓,以维护其背后的资本利益。

一直以来,特朗普的核心选举策略是将自己塑造成为“对抗华盛顿精英”“为底层人民发声”的斗士形象。这一叙事策略,恰恰迎合、取悦了美国蓝领工人、农村选民和福音派群体的情绪和认知需求。此次攻击哈佛大学,或可激活这些选民的情绪和身份认同,将现实困境甩锅给“特权精英”。可见,当“选票”成为最高目标,知识探索与国际公义,皆可沦为政治操弄的牺牲品。

因此,哈佛大学成为此轮打压的“靶心”,表面看是“纵容反犹主义”“危害国家安全”,其实是特朗普政府实施选举策略、与精英大学意识形态进行长期对抗的结果。

自由曾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图腾,但如今早已经变了形、走了样,异化为霸权主义的遮羞布和政治操弄的工具。面对巩固其战略利益的群体,如军工复合体、华尔街金融资本等寡头集团,自由是他们的通行证;当面对可能挑战其霸权地位的个人或群体,如国际留学生、高校,自由则是沉重的枷锁,也是随时可收回的“特权”。这种双重标准的操作,正是美式自由的本质。

当美国政府以安全为由,无端限制科研人员的正常交流与合作,给气候科学、新能源研究等学术议题贴上“政治标签”,设置“封锁线”,其宣扬的“学术自由”,便沦为赤裸裸的谎言。

5月1日,人们在纽约参加抗议特朗普政府政策的集会和游行 图源:新华社

美国政府频繁对学术领域采取施压审查、资金胁迫、限制流动等打压举措,这也让国际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陷入“如履薄冰”的紧张氛围,严重损害全球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生态。

学术自由是知识创新的基石,而知识创新则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当政治猎巫取代学术评判,美国正在亲手摧毁自己的创新根基,也将失去继续引领全球知识进步的机会。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版图正在发生深刻重塑:一方面,美国政府沉迷于技术霸凌,将科技创新成果武器化,企图通过“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策略维持技术垄断;另一方面,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蓝图。美国政府所谓的技术封锁,促使他国的科创企业痛定思痛,不断在冲突、竞争和需求中实现技术跃升。美国的单边霸凌行径或许能制造暂时的阻碍,但终究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格局演变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历史发展一再表明,公正开放的国际秩序是推动技术革新的强大动力。当美国政府固守零和思维,滥用技术霸权实施学术压制和市场封锁时,这种违背科技发展规律的短视行为,不仅背离全球化潮流,更将自身置于历史错误的一边。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偌大个美国,实在不该也不能放不下一张追求科研学术的平静书桌——它承载的不仅是学子个人的梦想,更是人类文明交融互鉴薪火相传的希望。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