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 18:37
王阳明龙场悟道,面对翠竹青青,澄心静虑,自谓格竹,实为格心。
王士祯论王阳明:“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人生没奈何,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王阳明有此三大立,却倒霉透顶:立德,被追杀;立功,被诬陷;立言,被伪学。
“人须在事上磨”,王阳明先生磨啊磨,磨出了德,磨出了功,也磨出了学;能力在大事上磨,品德在小人上磨,学问在人事与人心上磨;磨是难的,磨是苦的,不苦不难,人人都可成大家了,要苦要难,才真成大家。
欲作圣贤先磨志
异人,必有异象。古史叙名人问世,总要附会种种异象,或是蛟龙伏身,或是火球进屋,王阳明的出生,颇有些哪吒降世的意思,哪吒怀于母体三十六个月,阳明先生没那么久,但较常人十月怀胎,却“娠十四月而生”。
哪吒出了娘肚,便能说会道,而王阳明“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五年不说,一说立言,异象果然异数。
王阳明年轻时很不靠谱,“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别人寒窗苦读,十年不出门,他确实四处游侠,不务学业,只爱骑马射箭,“守仁初溺于任侠,再溺于骑射,三溺于辞章,四溺于神仙,五溺于佛氏。”甚至于在新婚之夜,把结婚之事忘了个干净,跑去找道士玩耍去了,“合卺之日,偶闲行入铁柱宫,遇道士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追之,次早始还。”
文天祥自述平生,“辛苦遭逢起一经”,王阳明一生,可谓“苦难遭逢起一志”。王阳明读书,其见识比超过其师,他曾问师:“何为第一等事?”其师教他:“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摇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王阳明首应科举,铩羽而归,原因是文章不合八股,首辅李东阳深为叹息,但仍深寄厚望:待汝做来科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援笔立就,李首辅连叹“天才天才”。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要使劲磨人。王阳明一生,命犯小人。小人咬牙切齿:此子若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来年再考,果然落榜。他人落榜便落志,王公把落榜当磨志:“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当好人难,当圣贤难上难。王阳明读了圣贤书,立志要当圣贤,吃苦也是自愿的。
几次落榜后,阳明先生终于在二十八岁那年,一举登上龙虎榜,赐二甲进士第七人,先到工部学习。刘瑾把朝廷搞得烂糟糟的,引发正邪之战。正德元年冬,言官戴铣等二十余人联名上疏,请求朝廷“斥权阉,正国法,留辅保,托大臣”,笔锋所向,直指刘瑾。刘瑾以“忤旨”之罪,逮捕戴公等君子,关进锦衣卫镇抚司,那里是人间地狱哪。王阳明挺身而出,揭刘瑾“危疑宗社”,谏皇上“宥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欲为圣明除弊事,“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刘瑾拿下王公,当庭挥舞杀威棒,打了四十大棍。职务也被撸了,“谪贵州龙场驿丞。”
刘瑾不是贬谪王公就算完事,更想要他的命。
王阳明任职贵州路上,刘瑾派人尾随,伺机刺杀。王阳明行至钱塘江边,月黑风高,刘瑾派出的刺客拟将下手。王阳明脱下衣服鞋袜,留在岸边,鞋袜里写了一首绝命诗:“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虽然风高浪急,夜水寒彻,王阳明纵身投进滚滚寒江水,却捡回一命,“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仗剑平贼反遭谤
王阳明立德遭打击,不意外,立功也倒霉,有些意外。
王阳明是文人,但有从戎梦。十五六岁仗剑走天涯,从浙江一路北上山海关,站在关上,舞剑击风。他两次落第,更思弃文从武,“乃学兵,往塞外观山川,学骑射”,想着有朝一日,纵身马上,提三尺剑,立不世功。
王阳明科举入仕后,任职过兵部。后被刘瑾谪贵州万山丛中,直至在大明王朝横行霸道许多年的刘瑾,最终以“反逆”之名被凌迟处死,王阳明才得以拨云见日,再次出头。“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后来七拐八绕,“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王阳明常以平戎策献兵部,“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王公走马上任,尚没到任,“遇流贼数百,沿途肆劫,商舟不敢进。”赴任路上遇到小股土匪,王阳明首次来试刀,没有枪没有炮,怎么来剿匪?他却施“无器之战”。他的战舰就是商船,“先生乃联商舟,结为阵势,如趋战状”,敲锣打鼓,列人布阵。这些土匪没见过这阵势,不是被打死的,却是被吓倒的,“贼乃罗拜于岸”,向王公陈情:“饥荒流民,乞求赈济。”这些所谓土匪,实际是贫困流民,王阳明不剿却抚:“至赣后,即差官抚插,各安生理。”
这次只是牛刀小试。王阳明真剿过匪。赣南山深林密,土匪众多,前几任剿匪“往返数年,靡费逾万”。王阳明“使四省兵备官,于各属弩手、打手、机快等项,挑选骁勇绝群、胆力出众者,每县多或十余人,少或八九人,务求魁杰。”用“特种兵战术”就解决了四省匪患,“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王阳明指挥的最大规模战役,当属活捉朱宸濠。朱宸濠本是朱元璋五世孙,分封宁王,驻地南昌,野心冲天了,想当皇帝,“(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宁王是拥有正规军的,“南昌城有数万之众,精悍亦且万余。”王阳明却巧谋勇断,指东打西,仅用三十五天,生擒朱宸濠。
军功如此卓著,想来是应该封侯,谁知道,王阳明遇到的是正德皇帝朱厚照,以为打仗是耍猴子把戏,听说朱宸濠造反,他自命为“朱寿威武大将军”,率领太监妃子与御林军,浩浩荡荡,歇歇打打,一路游山玩水,游龙戏凤,历时一年多,抵达江西。听说王阳明把朱宸濠关押起来了,竟然说,把他给放了,朕要亲自生擒,“既闻公已擒宸濠,甚不喜,盖不以擒敌为功,而以不待上亲征,辄擒濠为擅。”
放朱宸濠,王阳明是不敢的,抗旨不遵,也是不敢的。王阳明的办法是,等正德皇帝来,四周列阵,把宁王放了,再由皇帝发令擒拿,让正德过一把打仗瘾。后方有小人“竞为蜚语,谓守仁先与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
小人之多也,有江彬、许泰、刘晖、张忠、张永、魏彬等。张忠对正德皇帝说:“守仁必反,试召之,必不至。”正德真下诏,不想王阳明来了,“守仁得永密信,不赴。及是知出帝意,立驰至。忠、泰计沮,不令见帝。守仁乃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
明世宗朱厚熜登基,王阳明封了爵,小人依然不饶,桂萼以宫廷细故弹劾他,“帝乃下诏停世袭,恤典俱不行”。
蜂响怎扰心光明
“尝叹阳明一生,其事功学术每败于宵人”,清初毛奇龄读阳明先生一生遭遇,不免一声叹息。
明朝侍读学士黄绾就发现这个人性的幽暗角落:“臣所以知守仁者,盖以其功与学耳。然功高而见忌,学古而人不识,此守仁之所以不容于世也。”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却遭遇一连串构陷与打击,“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如果说,王阳明被刘瑾害惨,是因为他主动站出来斗争刘瑾,那么,王阳明与杨廷和之间,并无直接冲突,杨廷和完全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了。王阳明到处讲学,弟子者众,桂萼等人就无端打压,“桂萼之议”全出于“媢忌之私”,全是因为“某恨公多讲学耳”。
王阳明当年仗义执言,为正义发声,反遭贬谪,“遂由武夷至广信,溯彭蠡,历沅湘,至贵州龙场”,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学术史的著名事件——龙场悟道。万籁俱寂,翠竹青青,阳明先生“日夜端坐默坐,澄心静虑”,称为“格竹”。
王阳明沉思冥想,“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建设好人心才能建设好人间。这么来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不是格竹,而是格心,“意者心之发物,即心之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这话讲得有些绝对了,但阳明先生提出的良知一说,确乎提供了一种修养途径,也提供了一种批判武器。做事凭良知,是王阳明的信念。
王阳明“起家书生,功名独盛,忌者益蜂响丑诋”。“蜂响”二字足见攻击者众,“王公才高学邃,兼资文武,近世名卿,鲜能及之,特以讲学,故众口交訾。盖公功名昭揭,不可盖覆,惟学术邪正,未易诠测,以是指斥则谗说易行,媢心称快耳。”
媢心者,嫉妒也。嫉妒心是人性中幽深而险恶的一种。
霍韬将心学斥为异端邪说;
内阁大学士张璁说“王氏之学,近禅而远儒。”他将阳明著作列为禁书,要焚其书;
攻击最多的是桂萼:“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为名……传习转讹,悖谬日甚。”建议剥夺新建伯爵号,同时“申禁邪说,以正天下之心。”皇帝采信桂萼之说,“都察院榜谕天下,敢有踵袭其说,果于非圣者,重治不饶。”
阳明先生不容于当世,当世将他往地上踩,他倒霉不倒下,而能荣于后来。人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肉体的,随时会消亡,一种是精神的,“我心光明”是不朽的。(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