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家风|闫拓时:勤与俭的回味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闫拓时

2025-05-28 19:35 语音播报


近日,一则老干部局关于“家风”的征文启事,引发了我对“家风”的深思和回味。

我从小生长在陕西关中平原渭河中游的一个村子里。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从爷爷这一辈向前推,没有人上过学。一家人生存绵延维持生计就凭着一代一代靠勤劳把守住的土地。从父亲这一辈开始,才有子弟上学。可能是,他爷爷认为父亲是块能上学的材料,才被送进了当时离家10多公里外镇子上的学堂。这样家庭的先辈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今天所倡导的“家风”的内涵,但他们刻在骨子里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勤与俭”像风一样,像卤汁一样风化和浸泡了他们的子孙。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家风有多样的表述。其中“耕读传家和勤俭持家”作为两个成语最为经典。按照这个家风的定义,我们家的“家风”评级勉强只能算作“勤俭持家”一类。我们距离“耕读传家”的家风无法企及。因为在我的印象记忆里,在我拿到小学的课本之前,长辈们没有教我们认字读书,家中确实也没有一本书。

父亲当时已是县上一个中层干部,按常理应当已具备了较高的认知和眼界,但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给过我关于读书重要的启迪。这一点成了我对他认识当中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谜。看到今天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倾注的心血与财力,不由感慨万千又万千感慨。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成人,时也、运也、命也,但是家风中核心信念的深度滋养是其应变人生中不确定因素的根本依靠。尽管我少小读书的味道没有尽情品尝过瘾,但祖辈勤与俭的故事却刻印心间,成为我成长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撑。

爷爷是1963年去世的,我那时不到七岁。朦胧的记忆中只记得他每天吃完晚饭就躺在炕上,一句话也懒得说。现在自己也近70岁了,方能体会到一个70岁的老人在田间劳作一天后的状态。奶奶曾经给我讲:爷爷年轻时,经常出蛮力干活在四邻八乡是出了名的。陕西关中地区在以前的夏秋之际常常遭遇大旱,老天爷有时10多天20天不下一滴雨,地里的玉米谷子几近枯死。每当这个时节,村里有的人就干脆放弃,窝在家里等着老天爷变脸降下甘霖。爷爷则不,他会顽强地光着膀子绞起自家田里井上的辘轳,一桶一桶地让有限的水尽可能地滋润庄稼,那些窝在家里期盼老天爷开恩的人还像“智叟”一样揶揄爷爷,但爷爷毫不动摇,像愚公一样绞着辘轳不停,直到精疲力竭。爷爷那一辈的农民从来也没有体验过生活中的“奢”,所有劳苦和奋斗只为能够平和地活下去。“俭”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勤是他们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他们坚信唯有勤并辅之以俭,方能生存下去,方能体会到他们所认同的幸福。

父亲和叔叔辈出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小就生活在极不确定的政治变化和社会动荡中,有幸的是他上了学,让这个家有了读书人。49年以后,作为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了新社会的建设,成了县城里负有一方责任的干部。父亲在他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除了按组织的要求兢兢业业工作外,更坚守了一份家风的传承。2018年他93岁高龄去世,前来吊唁的一位60年代和他共事的叔叔对我讲:“你的父亲一生简朴。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党组织号召干部要带头厉行节约,他当时是县里的商业局长,每次吃完稀饭都要把碗舔干净。由于他做表率,当时我们局里的干部都在每次吃完稀饭后把碗舔干净。”70年代后,父亲到了一个化肥厂做厂长。化工厂的管理,要求有极为严格的制度,因为它的生产过程充满风险,跑冒滴漏随时存在,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巨大的事故。家风中的一个“勤”字成为了他的座右铭,他认真钻研化工生产和管理的业务,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在化工厂工作的十年中,除了正常的休息日外,他在晚上十一点之前从未上床睡过觉,他总是要在十点半以后巡查完工厂的所有运行岗位后才敢躺下休息。

我的叔叔从小没有读过书,他一生勤勤恳恳劳作在土地上。勤俭是他的生活坚守和原则,也是他的生活态度和信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寒冬腊月的一天,为了能够给一年劳动的社员分上年终“红利”,叔叔和另外一个堂叔受生产队委托牵上了生产队一头牛,去县城的集市变卖。他们拉着一辆架子车,顺便带上了两捆葱和一个能装7斤醋的玻璃瓶。牛卖得很顺利,葱也很快出售,于是草草地吃了自带的干粮,给自带的玻璃瓶灌满了醋踏上了回家的路。陕西关中这地方的土路在冬天中午时由于太阳照射消融路面是泥泞的,到了下午四五点以后太阳西落路面又被冻成高低不平且异常坚硬的疙里疙瘩。叔叔他们拉的架子车上的醋瓶子在疙瘩的路面上由于颠簸被磕出了一个洞,醋顺着洞流了出来。两个壮汉听见动静回头一看,顿时傻了眼。他们没有任何语言和眼神的交流,一齐扑过去抱起了醋瓶一饮而尽。醋是用卖葱的钱换来的,葱是用汗水种出来的,浪费了醋就等于糟践了自己的汗水。这个故事把叔叔那辈人在那个时代所坚守的“俭”和朴实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味“勤与俭”的家风,是因为勤与俭也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坚守。我们要坚定地努力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作者简介:

闫拓时,中国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家风征文活动

编辑:金欢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