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民狱中牢门刻诗
此门木质,高1.6米,宽0.72米,厚5厘米,保存基本完好。上半部有一风眼,所刻诗句均在门下半部。因时间久远,许多诗句已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部分:
立志创业离了家,远游北上到龙沙。克山通北九年整,未想事变九一八。帝国主义真毒辣,四省同胞遭屠杀。追随邓文把国救,收复失地为中华。关内二年来东北,复加共产不要家。三肇游击活动紧,摇动满洲大讨伐。省委调动回山里,走至庆城打开花。返回工作失计划,兰西境内将我抓。为国牺牲光荣事,十载于兹我自杀。
诗末题注时间及落款“辛巳年十月一日徐泽民题”。
徐泽民,辽宁省辽中县人,原名徐德奎,字泽民,又名徐振东,化名张振华,1918年高中毕业,考入辽中县简易师范学校。他个子高大,能说善写,精明强干,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后,徐泽民怀着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来到马占山所属邓文部参加抗战。邓文部失败后,徐泽民一面从商,一面寻找能够坚决抗日的队伍。1938年6月,经过艰难曲折,徐泽民终于找到抗联部队,实现了继续武装抗日救国的愿望。1939年夏,为了开展三肇(肇州、肇东、肇源)地区抗日武装斗争,中共北满省委派徐泽民等到三肇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徐泽民经常以行商卖药和传道的名义作掩护,行走乡镇村屯,宣传抗日救国,结识各界人士,联络爱国群众,发展抗日组织和抗日武装,为后来十二支队开展武装抗日斗争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1940年春,徐泽民在北满省委的密营,向省委汇报了三肇地区党和群众工作的发展以及群众抗日要求的高涨等情况,强烈建议部队到三肇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秋,东北抗日联军十二支队利用青纱帐起,深入三肇地区,在地方党组织与群众配合下,攻破肇州丰乐镇。9月18日,十二支队在肇东县宋站作战失利,部队被打散。支队主要领导向庆城山里转移。徐泽民和韩玉书收拢失散部队继续坚持斗争。10月,徐泽民被北满省委任命为抗联十二支队代理支队长,韩玉书为代理政治主任。10月7日,敖木台屯一战,十二支队伤亡严重,韩玉书等40余人牺牲,部队被打散。此战后,日军认为抗联已在三肇地区无立足之地,便将大部队撤回哈尔滨。
10月下旬,在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主持下,徐泽民把打散的队伍集合起来36人。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重振东北抗日联军军威,徐泽民联合当地义勇军,趁城里日伪兵力空虚、戒备放松之机,于日伪当局召开所谓三肇地区“剿匪”祝捷大会之时,攻克肇源县城,砸开了军用仓库,把敌伪的财产和粮食分给贫苦的群众,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爱国者,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此战是北满抗联在抗日斗争进入极艰苦时期攻打下的第三座县城,影响极大。哈尔滨王岗伪航空大队80余名学员在其影响下举行抗日反满暴动,欲投奔十二支队。此战也揭穿了日伪“三肇地区抗联已被消灭,可以实现王道乐土”的谎言,极大增强了广大民众抗日必胜的信心。以后,十二支队又接连攻头台,破三站,袭托古,击古龙,与日伪军战斗四五十次,队伍发展到200余人,三肇地区抗日烽火熊熊燃烧。
徐泽民及其所率领的十二支队,成了日伪当局在三肇地区的心腹大患。1940年12月以后,日本侵略者调动大量日伪军加以“围剿”,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肇惨案”,使三肇抗日群众惨遭镇压。十二支队失去群众支援,屡遭敌人重兵袭击,伤亡惨重。部队在经呼兰、巴彦向庆城转移过程中再次被打散。
1941年2月14日,徐泽民只身一人在兰西县临江村丁家油坊屯活动时,不幸被捕,被敌人押送到哈尔滨,关押在哈尔滨道里监狱。2月17日,《滨江日报》以“扰害三肇地方之匪首徐泽民在兰西捕获/昨解来哈省/西部地区之治安今后确保”为题对徐泽民被捕的情况做了报道。
徐泽民被捕后,受到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可他绝不屈从。他用指甲等硬物,在监号的门板上刻下了“消灭帝国联,打倒军阀大集团,革命快成功,人类幸福在眼前,自由平等权,世界大同万万年”“打倒世界帝国侵略主义,推翻走狗机关傀儡政府的满洲国”等诗句,抒发了他抗日救国、为民族自由解放而战的大丈夫情怀;他还刻下了“大丈夫为国捐躯身虽死英名永在,奇男子舍生取义志未遂勇敢长存”等话语,表明了誓死抗日、报效祖国的决心。
10月,徐泽民被判处死刑。面对死亡,他没有丝毫惧怕,但他不愿死在敌人枪口下而玷污了自己。11月19日,他在监号门板上刻下绝命诗后,舍生取义,自缢殉节。
1948年底,哈尔滨道里监狱管理人员将这扇刻有烈士诗句的牢门摘下,献交东北烈士纪念馆,与徐泽民烈士事迹一起陈列展出。
本文摘自《中国纪念馆珍贵文物故事》
作者:贠占军(东北烈士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