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1 19:13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国情怀与修身养性,向来崇尚荣誉、秉持厚德载物的高尚品德。家风,宛如缕缕轻柔的清风,又似阵阵醉人的稻香,不仅能吹拂人心、净化灵魂,还能规范我们的行为,激励我们担当作为。它一路传承,行稳致远,源远流长、经久不息。每当写下家风两个字,父亲那慈祥的面容,温暖的关怀以及善良的品性,便如昨日之事般清晰浮现,萦绕在我的心间。
一、“一五一十”,夯筑正直品格
童年的记忆数不胜数,父母从小就教导我,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不能打人、骂人。五年级的一天,我放学回到家,父亲也刚从地里干完活回来。他招呼我:“儿子,过来。”我走到父亲面前,看着那和蔼却又被太阳晒得黝黑、满是胡茬的脸。父亲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你已经大了,记住做人要一五一十。”我随口应了一声。当时我心想,谁会不知道一五是一五、一十是一十呢?这个还用特意教我吗?
随着岁月的流失,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一五一十”的重要性。我时常反思、对照和自问,为什么父亲教我这句话。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句话始终在我的耳边回响,激励我奋进、鞭策我自律。无论是高中毕业成为一名工人、还是入伍参军成为一名战士,又或是军校毕业成为干部、转业到地方从事公职工作,我都会在各类笔记的下角写下“一五一十”四个字,时刻提醒自己要讲真话、办实事,这字很小,却彰显着我对党的忠诚,激励我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二、“一针一线”,严守廉洁底线
父亲是一位农民,也是一名老党员。小时候,我很少见到他,因为他总是早出晚归,忙着下地干活。那时,家里上有爷爷奶奶,下面有我们四个儿子,生活十分艰苦,有时连吃饭都成问题。
农村冬天闲时,附近很多村的农民会被召集在一起干大工程,比如建桥、修水库等,组织经常安排父亲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有一次,父亲和母亲不知为何吵了起来,我听母亲抱怨说,父亲已经81天没回家了,别人都能请假回家,还会给孩子带馒头(都是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而父亲却连咸菜丝都没有带回过。母亲很生气,父亲却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给了母亲几斤省下来的粮票。
我很好奇,天真地问父亲:“你管着吃的用的,拿个咸菜疙瘩回家,谁能知道呢?”父亲看着一脸稚嫩的我,满脸严肃地说:“儿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一针一线都不能拿。”后来,直到我当兵入伍,学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句话,才更加理解父亲的做法。原来,“一针一线”代表的是群众的利益,咸菜疙瘩不仅仅是普通的食物那么简单。
父亲作为一名党员,始终默默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怕被误解、曲解,也不在乎别人的嘲笑,始终将党的宗旨落到实际行动中。即便面对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也不徇私一丝一毫。父亲的这些行为,深深地影响着我、感染着我。后来我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用“一针一线”的准则来教育、规范、反思和管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廉洁自律。
三、“一粥一饭”,崇尚节俭风尚
我很小的时候,一家人吃饭坐在一个大桌子上。父亲总是最后一个吃,他说:“你们先吃,我不急,我不喜欢吃热饭,先凉一凉。”然后待在一边先喝点水。孩子们都习以为常,我也不例外。有一次家里吃水饺,我偷偷把水饺的褶皱咬掉、悄悄放在自己的小凳后面,还刻意用脚丫踩了踩,假装是不小心掉到地上的。可父亲还是发现了我的小动作,他没有责备我,他吃饭时从来不批评孩子。只见父亲弯下腰,将饺子皮捡了起来,在锅里洗了洗,然后就吃了。我既惊讶又很羞愧,感觉自己真的错了,感觉无地自容。还有一次,我发现父亲把孩子们剩的饭,乃至桌上的地瓜皮也吃了。
后来我和父亲聊天谈及这些往事,他语重心长地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要学会节俭,自古成由勤俭败由奢啊!”如今回想,父亲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又怎会不懂粮食的珍贵?他更愿用行动言传身教——餐桌上,总把最后一口饭菜扒得干干净净;衣柜里,旧衣补丁摞着补丁仍舍不得换新;即便家境宽裕,仍保持着最后一个端碗吃饭的习惯。经年累月间,他用沉默的坚持,将“光盘”刻进了全家的生活日常,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训诫,如种子般在我们祖孙三代心里生根发芽。
如今,父亲已经离开我十年了,但这三件小事,始终铭记在我的心中。我把这些故事讲给后辈听,这些经历展现了一位农民党员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赤诚之心。淳朴深厚的家风,如春雨般滋润着我,已然融入我的血脉、刻入我的灵魂。它时刻激励鞭策着我,让我永远记得来时的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