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家风|马仲清:德才兼备是优良家风的重要内容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马仲清

2025-06-02 17:01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是我们每个家庭努力的方向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我家原住北京朝外南下坡。居住在南下坡地区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贫苦人,有一句话形容“家家穷,净光净,卖了桌子卖板凳”。

听老街坊讲:1942年,从河南逃荒要饭到北平的母子俩来到我家,奶奶和父亲给这娘俩熬粥充饥。为了5岁儿子能活命,那位母亲请求父亲收养小男孩,从此我有了哥哥马仲良。

家里省吃俭用供哥哥读书,由于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北京回民学院,1955年毕业后投身大西北建设,在内蒙古包头617兵工厂工作,后来又转到山西绛县541三线厂直至退休。

哥哥比我大10岁,每年探亲回京总带着我出去玩。他带我去首都儿童剧场观看郭小川、董行佶、周正等名家朗诵会;也带我去看天安门,走到东单时我渴了,他给我买了一瓶北冰洋汽水,我喝了一口觉得特别辣,这是我第一次喝汽水。

哥哥喜好文学,他曾在617厂工人夜校当过语文老师,他写的诗歌在包头日报、541报纸等刊物刊登。我上初中时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名著,都是哥哥在家的藏书。我喜欢读书和写作,与他的传帮带是分不开的。

我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宽容大度,从来都是和蔼可亲,我们兄弟四人积极上进,从不给父母添麻烦。在南下坡地区,只要一提“马柱伯”(对我父亲的俗称),没有人说“不”字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谁家发生了夫妻吵架矛盾,父亲苦口婆心地予以化解,他公道正派,威信高,人缘好,街坊邻居都很信服他。不仅如此,谁家的老人去世了,父亲和母亲主动帮助料理后事,有近百个家庭得到过父亲的帮助,他不求一分钱报酬,无私地为街坊四邻排忧解难。

朝外街道派出所管片民警马治安生前跟我说:“我父亲去世了,马柱伯听说后就来我家帮助料理后事,不怕脏不怕累,让我特别感动。”今年八十多岁的杨玉山跟我说:“我小时候上树逮鸟,从树上掉下来胳膊摔折了,马柱伯带我去朝外大街元老胡同,找棺材铺的老板给我捏好了。”七十多岁的杨玉福小时候得病,也是我父亲带他到复兴门外儿童医院治疗,他说:“马柱伯比亲爹还亲,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恩人。”

在三年困难时期,母亲蒸窝头时自己总吃最小的那个,把较大些的让我们吃,父爱母爱都大如山啊!母亲还是热心人,今年八十多岁的马连和说:“马大婶人特别好,在胡同里瞧见我,老远就叫我:连和,还主动帮忙给我介绍女朋友”。父母亲的口碑这么好,难怪他们去世多年后,还有不少人念他们的好。

“恩德暖后代,音容伴我心”,哥哥写的十个字,代表了我们晚辈对父母感恩、怀念的心情。

优良的品德,优良的家风,要靠我们严于律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实践,才能把“读书写作,德才兼备,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的家风落到实处。

1964年,我在位于建国门外大北窑的北京综合仪器厂(代号:261厂,后更名为:核工业部北京核仪器厂)参加工作,从事研制生产核探测元件碘化钠(铊)闪烁体,每天在剧毒、高温的环境里工作,为核工业研制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听党的话,埋头苦干,1968年我由进厂时的小学员成为班组长,并在1969年6月16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马家第一个党员,随后哥哥、弟弟、弟妹、女儿、侄女、侄子等光荣入党。

在核仪器厂期间,我担任过第一研究室计划调度员、副主任、主任,厂离退休职工办公室主任、厂工会常委等职务,也获得过厂先进、二机部先进等荣誉。尤其是离休老干部陈一平、赵一行杨淑娥夫妇送我的“公道正派能办实事”和“永攀高峰”两幅字,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我当为做人做事的座右铭。

是核仪器厂培养了我,我感恩厂里老领导、老同志、各位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我编写了《工厂岁月》一本书,分发给老同志,获得好评。

2007年10月我退休以后,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老党员的模范作用。我在担任市、区政府特邀建议人期间,提的建议获得过一等奖,也获得过市、区优秀建议人。2024年上半年,我提出“缓解姚家园路拥堵问题的建议”,经《北京日报》呼吁,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遇到街上打架的,我主动站出来化解矛盾;遇到老人摔倒的,我搀扶老人并联系救护车,2023年和2024年“朝阳老干部之家”分别报道过。

2010年10月至2024年9月,我自费出《朝外南下坡》系列书5本及《工厂岁月》,每次印500册,除了捐赠给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朝阳区图书馆和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方志馆、朝阳区档案馆外,分发给亲朋好友,获得广泛好评,我还被朝阳区档案馆聘为荣誉馆员。

多年来,我应邀在社区、街道、小学校讲身边的故事,真实生动,很受欢迎;2023年4月,北京广播电视台“晚晴”栏目以“朝阳的记录者”报道了采访我和老伴儿的录像;2024年5月,东城支行家风系列展播了女儿马雪冬“书香润家庭”的录音及文稿。

每天晚上,两个女儿与我们视频,“小棉袄”的关心,女婿、外孙女、外孙子孝顺,一家人团结向上,我们老两口很高兴很知足。

家风征文活动

编辑:周唯立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