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家风|王秀根:牢记娘的教诲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王秀根

2025-06-02 23:20


俺娘是个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但我常为拥有一个农民身份的娘而幸福、自豪。她虽然不识字,但善于运用民俗谚语教我们兄妹怎样学习、怎样工作、怎样做人。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受到母亲的睿智。

娘在我很小的时候告诉我:“人穷,不能穷志气;什么都可以忘,但是不能忘本!”她始终都在向我灌输:别忘自己是个老百姓,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做一个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娘一生含辛茹苦,在非常艰苦的农村,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使得针线、挑得扁担、赶过马车。每年暑假,娘大部分时间都让我待在田地里。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总能勇敢面对。

娘善于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我们学会做人。在过去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农村是非常贫穷的,家家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在我十一岁那年,娘的风湿性关节炎比往年犯得厉害,陪她去公社卫生院治病,医生给她开了药却不舍得拿,说老毛病了,到村卫生室拿点止疼药就行。从公社卫生院回家的路上,我们遇到一个沿街乞讨的老人向我和娘伸出了干柴般的手掌。娘看他可怜,便停了下来。我轻轻地拉了拉娘的衣角,示意她快点走。不承想娘并未理我,而是把身上仅有的5元钱,放在了老人的掌心。

“你咋?”我惊得张大了嘴巴,那可是你看病的钱呀!“万一是骗子?”见老人走远了,我对娘说。“你怎么知道他是骗子?”娘微笑着看着我。“我听人家说多了,他们假装可怜,骗取同情心。”“是吗?都这么大年纪了,也不容易,能帮就帮一下,钱又不多,至少我们还能吃点热乎饭……”听着听着,我心里一阵惭愧,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母亲常常教育我们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她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句朴实的话语,激励儿孙们去仿效,让我们从小懂得助人的美德。

娘最讨厌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因此也决不允许我有此陋习。可当年,年幼无知的我还是不经意间触碰过她的“红线”。记得有一次,我从生产队菜地里,偷偷摘了两根黄瓜。娘知道后非常生气,用竹条狠狠地教训了我。后来,她看到我背上的红印,又心疼得掉眼泪。她一边哭,一边说:“小时候偷人家一根针,长大后就敢偷人家一根金条;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这次教训,对我来说刻骨铭心。

娘人缘很好,与街坊邻居都能和睦相处,从没跟谁红过脸、吵过架。娘常说,“让人三分不为低,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可不要过于较真,日后还要来往共事。受娘的影响,生活中每当遇到类似情况,我也能够理智对待。娘是个热心肠。在我记忆里,亲朋好友有困难急事都愿意跟她倾诉,娘也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娘经常教育我“救了别人的急,也帮了自己的忙”。潜移默化中,每当身边有人遇到困难时,我也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娘教我要做一个正直坚强的人。她说,一个人走得直、坐得端,才受人信任尊重,这是花钱都买不来的。人在社会上难免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但有一点要把握住,就是不能“昧着良心说瞎话”,把白说成黑,把对说成错,这是做人的本分。娘经常拿我爹举例。她说,你爹在生产队当队长三四十年,之所以能赢得大家的信赖,靠的就是公道正派。

曾经的苦日子,让娘变得特别坚强,她教育我:“好马在力气,好汉在志气。”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挫折,但一定要有骨气,不要动不动就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娘的话虽然朴实,却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力量,激励着我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沟沟坎坎。

娘没有文化,所以希望我们兄弟姊妹好好读书,长大了有点出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她边纳鞋底边给我们讲:“爹娘没文化,没本事,你们只有读书才能长本领,才能将来更好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给我讲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寒窗苦读中状元的故事。这其中,有的或许是母娘从老一辈那里听来的,有的是她对生活的总结。但不管怎样,她的话语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在我心中流淌,使我深深明白: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年前,娘因病永远离开了我。每当想起她,曾经顺口好记的经典妙语便清晰地萦绕在我耳旁,字字入情,句句铭心。娘给我的好家风好家训,做人的品德和情操,比金钱更靠得住更金贵,这就是传家之宝,一定会在我的心里我的家庭生根开花结果。

家风征文活动

编辑:周唯立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