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大都城内除居住着蒙古人外还居住着不少色目人,他们把本民族固有的特色文化带入京师,极大地丰富了大都居民的精神生活,这种多元文化并存、交融的特点在元京师得以充分展现。
新疆高昌故城——宋褧与出身高昌移居大都的廉惠山海牙等少数民族文人均有交往 刘琼摄影
大都皇城内的殿阁池苑大多数是汉式的,也有少数非汉式的建筑,如“畏兀儿殿”“棕毛殿”等等。皇城之中还有称为“茶迭儿”的召对之所。“茶迭儿”是蒙古语的汉译音,意思是“帐幕”。可见,蒙古皇帝把草原上的“帐殿”也搬进了大都。据《饮膳正要》和《居家必用事类全书》记载,很多别具风味的食品通过西北各族介绍到大都,受到汉族民众的喜爱。凡此种种,都说明元大都是各民族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同样,元大都也是各民族文人的汇聚交往之地,从元代大都籍文人宋褧与寓居大都的西北各族文士的广泛交游中便可窥见一斑。马祖常,字伯庸,色目人,雍古氏,元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元史》有传。他曾担任监察御史、翰林待制、礼部尚书、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马伯庸工文章,擅长诗歌,有《石田文集》十五卷传世。宋褧在《燕石集》与马祖常唱和的诗作,有《春城曲》(《燕石集》卷四)、《杏蜡辞》(《燕石集》卷四)以及《马伯庸淮南别业号石田山房指韵求诗仍依次用》(《燕石集》卷五)。《杏蜡辞》吟诵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时值宋褧进士及第,心情大好。诗句透露出喜庆、欢快的情趣:
霞绡簇春笑红雨,曲江芳情恼游子。
郎君焰光高二丈,烧杀杏花三十里。
沙剌班,又汉名刘伯温,出身河西唐兀氏,他曾参与编修《金史》,是诗文名家。宋褧与其唱酬的诗作,有《竹山山中太皇观小憩道士刘伯温御史旧所题二绝句即景和寄》(《燕石集》卷九)。诗曰:
酒泉才子气凌云,落落清谈久不闻。
见说松厅深处坐,简霜挥泪净妖氛。
来自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地的少数民族,入居大都者并不少见,因其汉文化素养较高,在蒙古与汉人之间扮演着文化中介的角色。他们在元大都各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宋褧与西域各族文人的交往值得后人关注。
寿同海牙(又名寿童海牙),字弘毅,自号清冰玉壶,畏兀儿(今维吾尔族)人,元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登第时寓居蓬莱真境(今山东境内)。他与元代著名文人宋褧、黄溍、贡师泰、王沂多所唱和。宋褧《燕石集》卷九《送翰林应奉寿同海牙挈家觐省十首》有诗曰:
翰林供奉三十强,前春曾是探花郎。
年来居京大不易,走向沙头觅去航。
又云:
往年折得高桂枝,身在蓬莱无处寻。
今日论交便如故,百年诗酒百年心。
从以上诗句看来,寿同海牙原居于京师,后移居蓬莱。宋褧与他一见如故,情同手足,宋氏“一日不见如三秋,乃今送君作远游”的诗句似可佐证。
廉惠山海牙,字公亮,畏兀儿人,出身高昌廉氏世家。他的祖父名叫布鲁海牙,历仕蒙元四朝,忽必烈时期,担任顺德等路宣慰使。他的父亲阿鲁浑海牙,曾任广德路达鲁花赤。廉惠山海牙幼孤家贫,发奋读书,师事东阳名儒胡助问学,参加元至治元年(1321年)科举考试,与宋本为同年进士。元泰定元年(1324年)后,他出任江南行台经历。宋褧作《寄南台治书廉公亮》(《燕石集》卷九)致贺,诗曰:
五花骔马拥旌幢,霸气横秋肃楚江。
钟阜秦淮日来往,光辉应照旧书窗。
廉惠山海牙擅文能诗,与各族诗人唱和很多,此不一一介绍。
拜住,字太古,高昌人。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出任监察御史。六年(1340年)春,升任山南廉访副使,与宋褧同官,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宋氏涉及高昌拜住的诗文,有《山南宪副拜住太古四友亭二首》(《燕石集》卷九)、《太古诗并序》(《燕石集》卷五)、《太古字说》(《燕石集》卷十三)等。宋褧在以上诗文中详细叙述了他与拜住结识的过程及其高洁的品行。
哈八石,字文苑,是入居大都的于阗人,自幼生长在汉地。他在四岁时就失去了母亲,后来由庶母蒋氏抚养成人。或许是从小受到蒋氏“贤而读书”的影响,哈八石勤奋读书,科场有声,荣登元延祐乙卯(1315年)科进士。宋褧与哈八石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当他前往浙西任职时,宋褧作《送哈八石文苑佥宪浙西》,以此相送。元至顺元年(1330年),哈八石在赴任新职的途中病逝,宋褧又以《山北宪佥丁文苑挽诗》悼念。
宋褧与其他少数民族文人相互唱和的事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仅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宋褧作为一个汉族诗文名家,他与色目人的交往非常频繁。这种多民族士人友好相处、互为友朋的社会风气,对于营造大都多元文化的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源:《大都诗文名家宋褧与多民族士人的交往》
作者:尚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