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家风|吴纪文:“家风”在流过的岁月中持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吴纪文

2025-06-09 13:20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就是整日忙碌的父母和一个上整托幼儿园的我。当警察的父亲和在民族饭店商品部工作的母亲,每日早出晚归,根本顾不上我的日常,练就了我从小独立的性格。离开了幼儿园整托生活,学龄的我被送去姥姥家暂住。待返回父母家时已经小学一年级了。每天的活儿是提水满缸、添煤封火、倒渣土,样样干得漂亮。虽然身材瘦小,但也努力帮助干家务。三年级时的暑假,在父母下班前擀好了一盖帘面条,母亲吃着粗厚、粘团的煮面条夸我能干。后来我有了个妹妹,日常的零食和“精细”饮食就消失了,六岁的我明白,月工资39块8毛的父母每月要分别给爷爷、姥姥五块钱生活费,还要往单位互助会里存5块钱,家里日子不富裕,姐姐要让着妹妹,不让家长担心。上孝敬长辈,下爱护姊妹。这是小家庭祖辈传下的规矩。

从学校毕业后,我来到了北京自来水公司工作。这下可好了,我有了一个新的大家庭,有了关心爱护我的亦师亦母的师傅——段文杰,有了当科长的大家长——李士曾。融入了计划科这个大家庭,同事们把我当小妹妹照顾。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我迅速地成长着。1988年,单位的第一台电脑是我学会使用的,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第一个给我。部门里排了卫生值班表,我早来晚走,抢着打热水,扫地擦地,收拾卫生。给师傅们涮水杯,倒茶水。这是师徒规矩,上班的规矩。午饭我吃着师傅带的肉皮炒白菜、大米饭;下午我挨着师傅因计算失误的狠狠批评。当然也有师傅们“虚心”向我请教的时候,因为我学的专业知识师傅们年轻时还没有呢。

日子细水长流,我到了婚嫁年纪,组建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师傅也即将退休了。边工作边忙小家的我有点不适应,加上母亲的病逝,我病倒了。领导的希望和师傅同事的关心支撑着我。三个月后,我康复了,工作上逐渐独当一面,领导满意了,师傅放心地退休了。

历时三十五年的工作生涯,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供水人。不仅带出了几任徒弟,也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受到领导的肯定。涓涓细流涌入市政管线,来到千家万户,服务国家城市发展建设的每一滴水中,有我的付出和努力。

能为国家建设尽一份力量,是我毕生的荣幸。能在自来水集团这个大家庭里工作一辈子,是我的骄傲。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基本素养,民族的孝训;同事互助互爱是师傅传承下来的孝训;上孝长辈,下爱子女,是祖辈的孝训。如今我已经退休,亦当姥姥了。儿女孝顺,第三代乖巧懂事,80多岁的父亲自己独立生活,家和万事兴。当下,天伦之乐相伴,享受祖国发展、集团发展提供的红利,安享晚年、幸福无比。

小家、大家、国家。“家和、人勤、心善、德孝”。家风是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风气,通过代际传承塑造成员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家风征文活动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