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翔:培育耐心资本既要“引导”也要“放活”
学习时报

2025-06-10 11:18 语音播报

时事

近年来,耐心资本因其长期性、战略性和风险容忍度,以及对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中小创新企业成长的作用,成为市场“热词”。2024年末,我国存续创投基金总规模达3.36万亿元,同比增长4.7%。为实现其培育壮大,国务院办公厅于2025年1月出台《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简化项目退出流程,为发展壮大耐心资本、切实发挥实效作出了具体部署。然而,我国资本市场短期化、逐利化倾向尚未得以根本扭转,耐心资本培育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耐心资本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投资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苏、浙等几大区域。另一方面,退出渠道仍以IPO为主,多元化退出机制尚待完善。因此,要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使其更好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大局,亟须从“引导”与“放活”两个层面协同发力,妥善处理科技投资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一个既有战略导向又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的良好生态。

培育耐心资本,政府的有效引导至关重要。这种引导并非简单粗暴的行政干预,而是通过科学的政策设计和精准的资源配置,为耐心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支撑,使其更好地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首先,优化财税激励政策,提升长期投资吸引力。例如,可以考虑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长期投资基金在所得税、资本利得税等方面给予阶段性减免或递延纳税;对投资“卡脖子”技术领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资本,适当提高亏损结转年限或加大税前抵扣力度,引导社会资本从短线思维转向长线价值,甘做“时间的朋友”。其次,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催化剂”与“风向标”作用。 政府引导基金应进一步优化运作模式,更多地投向市场失灵、社会资本不愿或不敢进入的早期创新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强化此类基金的“耐心”属性,适当放宽对短期回报率的考核,更加注重其对社会资本的撬动效应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效果。最后,构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项目甄别与推送机制。 提升精准识别具有战略价值和长期潜力的企业与项目的能力,确保这些项目能够被有效发掘并进入耐心资本视野。同时,建立跨部门、多领域的专家咨询评估体系,对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链安全的关键项目进行筛选、评估和认证,形成优质项目库,向合格的耐心资本进行精准推送和对接。

耐心资本的培育,更离不开一个健康、高效、富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环境。“放活”的核心在于遵循市场规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打通资本“募、投、管、退”各个环节,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首先, 资本的“耐心”并非无限,畅通的退出机制是吸引长期投资的关键前提。应畅通多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股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实现价值变现。特别是要进一步提升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板块的包容性和流动性,为早期投资者和长期资本提供灵活、高效的退出路径,形成“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的格局。其次, 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培育耐心资本的重要保障。要营造公平竞争、预期稳定的市场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让长期投资者对未来有稳定预期,敢于进行长期布局。最后,培育耐心资本,需要在激励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应健全激励约束与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发展市场化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并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不仅要容许企业在创新探索中失败,也要为那些秉持长期价值理念、审慎进行风险评估的投资机构提供合理的风险缓冲和分担路径。

“引导”与“放活”并非相互割裂,而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效的“引导”能够为“放活”指明方向、优化环境,确保市场活力在国家战略轨道上充分释放;充分的“放活”则能为“引导”提供市场反馈、激发微观主体动力,让政策目标更有效地落地。当前,培育耐心资本,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聚焦于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公平竞争、创造稳定预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培育耐心资本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引导”与“放活”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精准有效的政策工具,引导资本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甘做“栽种者”而非单纯的“摘果者”;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循环路径,为耐心资本的成长壮大提供肥沃土壤。唯此,才能汇聚起磅礴的资本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辑:胡德成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