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娘娘”,一定是中国自产的女神。北方人信仰碧霞元君泰山娘娘,南方人供奉天妃妈祖海神娘娘。然而,信仰是可以流动的。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北方,包括北京城郊,也有了天妃宫和妈祖庙。
妈祖姓林,有的材料说她叫林默,世居福建莆田的湄洲屿,父亲林願是五代时的一位军官——闽都巡检。史料说她“生而神异,能知人祸福”。升化之后,“尝衣红衣飞翻海上”,因而被当地父老奉为女神,“相率祠之”。
宋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中途遇大风,九艘船倾覆了八艘,唯有路允迪所乘之船因这位女神“显灵”而无恙。路允迪回国后奏知皇帝,宋徽宗特赐庙号曰“顺济”。女神的身份由此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此后,这位女神的封号也不断添加,至南宋景定年间,已拥有“灵惠溥济嘉应善庆妃”之称号。
元代,大都的粮食主要依赖海运。海船大、装载粮食多,风险也大,船覆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从事海运的人为保平安,只好祈求女神保佑。平安抵达通州的船员,便对女神保佑之功感激不尽,崇拜也愈加虔诚。至元中,忽必烈皇帝以女神“护海运有奇应”而加封,神号增至十个字,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天妃”称号自此始,运河及海运港口陆续建起了天后宫、天妃庙。始建于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的天津天妃宫,与福建湄州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为中国三大天后宫。
明朝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敕封天妃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标志着天妃的“神仙资格”也得到了明朝皇帝的认可。明朝永乐七年(1409),朱棣在南京仪凤门(今兴中门)外长江之滨、狮子山麓敕建了一座天妃宫,赐额曰“弘仁普济天妃之宮”,并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委派南京太常寺卿于每年的正月十五、三月二十三天妃诞辰进行官祭。
江南的船工频繁往来北京,也将天妃崇拜带到了北方。北京城跟前第一座天妃庙便坐落在通惠河畔的大通桥之西。它的具体位置大约在建国门立交桥南。当代学者赵洛认为,北京这座天妃庙始建于元朝泰定年间,和天津的那座天妃宫是同时建的。景泰末年,道士邱然源请求朝廷将大通桥畔的“天妃庙”改称为“天妃宫”,得到了朝廷的应允。成化庚子年(1480),邱然源“募材鸠工”将天妃宫“拓大而一新之”。据《日下旧闻考》中大臣们说,清朝乾隆年间,这座天妃宫尚存。
沿运河而北上的天妃庙不止这一座。据《顺天府志》记载,通州有过两座天妃宫。一座位于城内东北隅,在贡院北边,隔城就是运河石坝楼,民国初年在贡院旧址建小学时拆除。另一座在北门外,始建时名天妃宫,清代时更名为天后宫。通州区张家湾镇里二泗村西的佑民观,也是一座天妃庙(下图)。位于北京前门外长巷的汀州会馆里,还有一座天后宫,无疑是来京的福建人建的。
北京城里的东四牌楼马大人胡同,有座天妃宫,是清朝将领福康安建的。
福康安(1754—1796),字瑶林,号敬斋,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的第三子。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孝贤纯皇后是傅恒的姐姐。所以,福康安管乾隆皇帝叫姑父。因为福康安会打仗,乾隆皇帝很喜欢、也很信任他,屡次委以重任。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林爽文率众起义。皇帝派福康安“驰驿往剿”,俘获了林爽文。福康安离开台湾前,在彰化和台南倡议修建了天后宫。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福康安多次讲述天后神力相助的功绩。乾隆五十三年(1788),福康安就在他东四二条府邸不远处的马大人胡同修建了天后宫,以报答海神娘娘的恩德。
让他这么一说,乾隆皇帝也相信了天妃的神力,亲笔题写了匾额送往沿海天后宫悬挂。于是,满族贵胄和朝廷官员也开始对天妃娘娘顶礼膜拜了。以至于朝廷再派人出使海外,使臣临行前必到马大人胡同的天后宫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