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带您盘点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五刊”2025年第6期卷首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五刊”都带来了哪些教育热点话题和真知灼见吧!
“儿童为本”的
幼儿心理学底层逻辑
文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早期教育研究所 刘丽
亮点金句
以烟火之姿 燃教育之光
文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牟颖
亮点金句
智能时代,学校何为?
文|《中小学管理》杂志副主编 谢凡
亮点金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
文丨浙江温州科技高级中学 谢作如
亮点金句
2024年以来,国家层面和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先后出台政策,要在中小学全面实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笔者最近接触了多个版本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发现问题很多。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应该具备哪些特点?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应该做到内容独立,处理好与信息科技学科的关系。笔者观察发现,大部分通识教育教材的学习内容侧重于编程和算法、传感器和智能硬件、机器人和物联网等,和信息科技教学内容重合度很高。信息科技是国家课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只能在信息科技课的基础上实施,是信息科技课的有益补充。因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需要设计好内容的边界,不能和信息科技课有太多重合,尤其是不能“抢跑”。
实际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和信息科技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做到相对独立。学习人工智能甚至不需要编程知识作为基础。即使是高校开设的计算机专业,其课程内容与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南京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重叠率极低。因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提出,“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其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应该做到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学用结合解决真实问题。当前在行业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基本上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技术,即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遗憾的是,很多通识教育教材没有介绍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缺乏数据集、模型训练和推理等关键要素。一些教材虽然也涉及神经网络,但往往仅空讲理论,学用分离。设计的教学活动仅是为大模型写提示词,或者介绍卷积神经网络、卷积核计算等知识,没有让学生真正经历搭建简单网络、训练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智能”可以通过“喂养”数据而获得时,人工智能的学习门槛就已经“降维”了——训练模型不过是流程化的工作,只要拥有足够丰富的数据,借助算力和开源算法,学生也能批量训练AI模型。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成为一种新的“万能”工具,只要掌握流程,就能用它来解决问题。
最后,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应该接地气、望云端,适合不同条件的学校实施。如果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过度地配置各种学习套件,将教材内容与硬件深度绑定,这就偏离了“通识”的初衷。通识教育教材应该具备普适性的特点,适合不同条件的学校实施。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条件,是能正常开设信息科技课,即具备计算机等硬件条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应过度依赖硬件,结合硬件是为了将“智能”和物理世界发生联系,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考虑到普适性,通识教育教材中的大量体验、实验和实践活动,最好是可以借助浏览器就能操作。学生能否驾驭人工智能,教材能否普适,都取决于有没有低门槛、易实施的学习工具。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当然,一套好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材除了上述特点外,还应该与时俱进,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动态。教材编写者应该尽可能设计相关活动,比如,让学生不仅能了解关于蛋白质折叠、化学反应类别预测等前沿知识,还能亲手做实验,对“AI+”产生更加真实的期待。
认知外包推动
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变革
文丨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
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胜泉
亮点金句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新技术的快速涌现和更迭使得知识的复杂性、多样性剧增,远超个体认知能力的极限。在这种高信息熵的环境中,传统的以个人为主的认知方式已难以应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认知外包成为人类突破个体认知瓶颈、适应现代复杂社会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
认知外包的核心在于内外部认知网络的平衡与有效联接。内部认知网络(即人的大脑)具有在价值判断、创造性思维、情感认知等高阶思维领域的独特优势,而外部认知网络(即外部智能设备)在信息检索、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运算密集型任务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通过将特定的认知任务“外包”给外部智能设备,达成内外部认知网络的协同,可以延展个体认知能力,扩展个体的认知边界。
认知外包改变了人类信息获取和处理、知识加工和创造的方式,重塑了人类认知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人类认知方式的一次革命性跃升,实现了从个体封闭认知向人机协同的分布式认知的转变。
认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然引发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变革。当基础性的信息处理任务可以通过外部 智能系统完成时,人才培养的重点将转向培养那些难以被机器替代的高阶能力,如创造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等。在新型的人机关系中,学习者需要建立起清晰的认知主体意识,将自身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在完备的内部认知网络基础上有效联结外部认知工具,才能充分融合分布在个体内部、机器内部、人机之间的智能以释放人机结合的分布式智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能停留于表层的更新调整,而需要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进 行全方位的系统重构。在培养目标上,需建立新的人才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级智能主体”——拥有驾驭机器的能力和超越机器的智慧 ;在课程体系上,要突破传统的学科藩篱,构建多态、多境、跨域的课程生态,促进知识的融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在评价机制上,要建立起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评估体系,持续关注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轨迹,通过对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与分析,为每位学习者提供精准、及时的学习支持;在管理体制上,要从“管理”走向“治理”,推动教育治理朝着开放、弹性和适应性演进,为课程改革和评价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只有确保各个维度的变革相互支撑、有机衔接、协同推进,才能 实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突破与发展。
这种由认知方式变革引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对工业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培养模式的本质超越,是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规模化与个性化教育的双重愿景的必由之路,将推动着教育系统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形态迈进。
站在这个历史性的变革节点,教育领域需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以创新的思维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能够驾驭未来、引领创新的新时代人才,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综合丨《学前教育》《北京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
责编丨徐靖程、云凯杰
复审丨唐莉莉 终审丨张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