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七座“三道桥”及其神路之谜 ——读《北京志·明十三陵志》随笔
2025-06-11 12: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明十三陵域内石桥众多,据清初顾炎武多次谒陵所记有26座之多。其中,单空(“空”,通孔)桥9座,三空桥3座,五空桥5座,七空桥1座;桥三道石桥8座,均为单空拱券式。胡汉生先生主编《北京志·明十三陵志》(简称《明十三陵志》,北京出版社2017年版),将献陵、裕陵、泰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计7座陵前或神道上的“三道桥”,按其建筑形制称为“并列三座单空券石桥”(简称“三座桥”),而南京明孝陵博物馆称这样的“三道桥”为“金水桥”。为什么同样建制的“三道桥”,十三陵的7座没有袭用“金水桥”称谓呢?并且,这7座“三座桥”的神路,有的甚为俭约,有的极其奢华,有的排水系统尤为讲究,其中包含着许多令人困惑不解之谜。

务必俭约献裕泰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明十三陵长陵东面有景陵,西面有献陵和裕陵,陪祭山陵的文武官员一般称献陵、裕陵为西陵。约成化十三年(1477)清明,翰林院大学士程敏政即有“陪祀西陵昌平晓行”诗作,又有“望望西陵近,松阴石径分。”“蒇事下西陵,归鞍趁月行。”之句(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篁墩文集》卷65“道中偶成”“夜半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

明十三陵最早构建的三道单空石桥是献陵,而长陵总神道上只建有南五空、七空、北五空3座御路桥,并未效仿南京明孝陵营建“御路桥”、“金水桥”,及方城明楼前的“升仙桥”。长陵神道龙凤门北的七空桥,多次毁于洪水灾害,现仅残存桥墩基础。南北2座五空桥,桥栏均不存,但桥身均基本完好,两桥桥身各长49.5米,宽13米,高3米,桥洞均拱券式。按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十三陵域内东北面的老君堂口,西面的德胜口、雁子口,西北面的锥石口、灰岭口、贤庄口诸口的来水,逢雨季时的来水量较大,有时还形成湍急的洪峰;北五空桥下来自老君堂口之水自东往西流,折而南流汇入七空桥水,亦不适于在陵前构建“三道桥”。但若想在陵前近陵处,引献陵胎息山东面的水流,开挖类似清东陵“马槽沟式御河”也并非不可行,但就是没有开凿,究竟出于什么考量,这也是明长陵的奥秘之一,也为后来营建的十三陵7座“三道桥”,在历史文献记述中模糊不清埋下了伏笔。

从长陵停车场南侧,沿昌赤路西行约1公里,绕过献陵祾恩殿遗址后面的“案山”,即看到了献陵三座门前的三道单空券石桥。为保护石桥十三陵管理处安置了绿铁丝网,游人不得入内,但铁丝网格稀疏,可以看得很清楚。《明十三陵志》第一篇第2章“献陵”记述:“在陵宫外有三座并列的单空拱形石桥,原有石栏,现已荡然无存。桥身石条本已错位,且有坍塌,1995年归安并补齐。其中,中桥宽7.5米,长13.2米;两侧桥各宽6.1米,长11.2米。”献陵是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的陵寝,位于长陵右侧天寿山西峰下南麓。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驾崩,在位仅一年,临终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负有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载红格抄本《明仁宗实录》卷10),故献陵仿南京孝陵构建的“御路桥”不是5座并列式,而是3座并列式。“案山”是献陵左面横在陵前的一道土岗,名“玉案山”。神道自北五空桥向西分出,长约1公里。近陵处建有神功圣德碑,碑前、碑后原残存小段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的神道,今均掩埋在水泥路面之下。“献陵的水流,东边的来自胎息山的东面,西边的来自胎息山的西侧,两股水流在‘玉案山’稍西处汇成一流,然后经过两个小桥曲折南下,与‘玉案山’东侧的来水汇合向西南注入上下口、锥石口来的大河。”

说“献陵仿南京孝陵构建的御路桥不是5座并列式,而是3座并列式”,还有一点重要的史料不容忽略,需要补充。洪熙元年(1425)“三月戊戌,命诸司在北京者悉加‘行在’二字,复建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上时决意复都南京云。命定国公徐景昌掌北京行后军都督府事,以左府都督同知徐甫佐之……”(载赵其昌主编《明实录北京史料》(一)第383页,即《明仁宗实录》卷8)。宣德皇帝即位后一直没有变更明仁宗复都南京的决定,直至正统六年(1441)明英宗才重新复都北京。《明英宗实录》卷85记载:“十一月甲午朔,改给两京文武衙门印。先是,北京诸衙门皆冠以‘行在’字。至是,以宫殿成,始去之,而于南京诸衙门增“南京”二字,遂悉改其印”(载赵其昌主编《明实录北京史料》(二)第112页)。从明仁宗复都南京的决意看,他的内心世界还是倾向于百年之后安葬紫金山的。可惜,没过2个月他就殡天了,打碎了他魂归南京的梦……,宣宗将其父皇依然葬在了天寿山。

比献陵陵前“三道桥”稍强的是裕陵。裕陵系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的陵寝,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裕陵的水流,近陵处只有陵东的一道水势比较大。它从陵园的“父母山”东面流来,经陵前三座小桥向西南流去。陵西的水流不够明显,只有一道不长的小水沟,在陵前小桥西面与东来之水交汇。裕陵神道自献陵神功圣德碑前向西分出,长约1.5公里,近陵处建有神功圣德碑。碑北有并列单空石桥三道。中桥宽7.3米、长14.45米,桥面用条石满铺砌;侧桥各宽5.4米,长12.3米,桥栏均无存(附裕陵“三道桥”图片1幅)。裕陵神功圣德碑后残存神道路面一段,中间御路部分墁城砖,宽1.6米,两侧墁小块卵石,各宽1.1米。裕陵陵前“并列三座单空砖券石桥”没有安置护栏护网,可以近观细览。再往西1.8公里便是明宪宗纯皇帝朱见深的茂陵。茂陵有神道单空石桥2座,没有效仿裕陵营建“三道桥”,究竟是出于自然环境不允许呢?还是想依照明景陵之制呢?这也是明十三陵的又一难解之谜。

比献陵陵前三道石拱桥再逊色的是泰陵。泰陵是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的陵寝,位于天寿山西面的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为“施家台”或“史家山”。陵园左右的水流,一股来自灰岭口、贤庄口,一股来自锥石口,构成了“小水夹左右”的“界穴”格局。“朱雀水”为陵前三座并列而建的小石桥下的水流,由西而东,横流陵前而去。泰陵神道从茂陵神功圣德碑向西分出,长约1公里,近陵处有神功圣德碑,碑后的三座桥,中、左两桥均于1967年修筑公路桥时拆毁,右桥桥身基本完好,其宽5.4米,长10.5米,桥洞为砖券。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右桥东侧公路桥两侧,尚残存原有桥身地伏石数块,青石质。泰陵原有的神道,因为修筑公路均已荡然无存。从泰陵往南步行约2公里,便是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的康陵,康陵神道上建有五空桥、三空桥各1座,也没有在陵前建“三道桥”,是否因锥石口的来水在雨季时很大,北面山沟的水流又很小,不适于营建呢?也成了游览康陵的困惑之谜。

奢华僭越话永定

《明十三陵志》记述:永陵是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的陵寝,位于景陵左侧的十八道岭,世宗下诏更名为“阳翠岭”。永陵的水流,陵园东西两侧各有小水,东边的从左面抱合而来,流经陵前的三座单空小石桥。稍远处,东边的水流来自德陵沟,经陵前小石桥向西南流去,与七空桥水相合;西边的来自阳翠岭西面的山沟,流经景陵桥、北五空桥后,汇于七空桥水。永陵神道从长陵神道七空桥北向东北分出,长约1.5公里,石板路面。近陵处建有神功圣德碑,碑前并列建单空石桥三座,制如神道单空石桥,三桥除右桥稍损外,桥身均大体完整。其中,中桥宽12.5米,长21.5米,侧桥各宽5.5米,长10米。各桥石栏杆均已不存,桥面铺砌石条,桥洞砖券。永陵的神道,靠近长陵神道的部分已经毁坏,残存部分埋在农田中。

永陵自神道单空小石桥北至外罗城门遗址前,保存有神道石板路面约200余米。其中间墁砌的御路中心石宽2.5米,牙石宽0.44米,计宽3.37米。两侧散水用城砖墁砌,已不完整,其残存部分宽约1.7米,总宽约6.77米(附永陵用大块青白石铺砌的神道图片1幅)。目前,永陵尚未对外开放,但永陵神道上的御路石极为壮观,青白石质,采自北京房山大石窝。每块条石体量巨大,长2.5米、均宽1.1米左右、厚约0.5米,重达近10吨。其“中心石”宽度已然超过了紫禁城2.2米宽的御路石,故有“奢华僭越之嫌”,万历皇帝的定陵也紧随其后,建制略逊于长陵和永陵。但在匠艺构建,重罗城诸多方面均超越了长陵。

定陵是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位于昭陵左侧大峪山东麓。定陵的水流,既有左右抱合的小水,又有前面横过的大水。左右小水,来自龙脉与左右蝉翼砂山之间的山沟。其中,右侧水流从陵前三座小石桥下流过,在陵园的左前方与左侧水流汇合流入前面的大河。陵园前的大河,来自灰岭、贤庄、锥石等口,自北向南流经陵前,最后与德胜口水汇合,流出东山口。定陵神道,从昭陵神道五空桥西向北分出,长约1.5公里,青石板路面。途中近陵处建有神功圣德碑,碑前所建三座石桥,桥身保存完好,石栏杆均系定陵博物馆开放后所补配,饰二十四气式望柱头。其中,中桥桥身宽10.4米,长19.8米,桥面铺砌石条,桥洞砖券;两侧桥各宽4.15米,长9.3米,桥面、桥洞情况同中桥(附定陵三座桥图片1幅)。

定陵“三座桥”前后,神道路面有局部路段保存,其中部用石条铺砌的御路宽2.352.64米不等,青石质,两旁墁砖散水各宽2.15米,总宽约6.9米。甚为奢华壮观,令人感叹!

相比永陵和定陵,明昭陵的“三道桥”逊色许多。昭陵系明穆宗庄皇帝朱载垕的陵寝,位于康陵右前方大峪山东麓。昭陵的水流,宝城两侧各有虾须水一道,分别来自龙脉两侧和龙砂、虎砂之间的山壑之间。其中,右侧的水流,绕经陵前三座单空石桥抱身而过,在桥北与左侧水流汇合,然后东流注入陵前来自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的水流。这道水流流经陵前的单空石桥后,向南汇入七空桥水。此外,陵园的前方还有一道大水,来自老君堂口。这条水流,自东而西经昭陵神道五孔桥南流汇于七孔桥水。昭陵的神道,从长陵神道七孔桥北向西分出,长约2公里,近陵处建有神功圣德碑及复建的碑亭。碑亭后并列建单空石桥三座,原略残,中桥石栏全毁。1987年至1990年进行了修整,配齐了栏杆。其中,中桥宽6.8米,长14.18米,桥面铺条石,桥洞发砖券,石望柱作二十四气式柱头,栏板作宝瓶、如意云式。两侧桥各宽5.3米,长11.8米,桥面墁砖,桥洞亦为砖券,护栏作宇墙式。

排水讲究尤庆陵

庆陵系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的陵寝,位于献、裕二陵间的黄山寺二岭南麓。该地因景泰帝朱祁钰在位时曾建寿宫,并葬皇后杭氏,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五月癸酉,命工部尚书赵荣率长、献、景三陵陵卫官军五千人往毁之”(载红格抄本《明英宗天顺实录》卷278),故又名“景泰洼”。庆陵陵园的水流,既有左右屈曲环抱的小水,呈“之”字形流经陵前,又有横过陵前的大水。神道自裕陵神道小石桥西向北分出,长约20米,近陵处建有神功圣德碑。在贴近第一进院落后门处,三座并列建造的单空石桥,原来的石栏杆均已毁坏。附近遗存有栏板及二十四气式和海石榴头式的望柱。2003年至2006年修缮时按海石榴头式望柱装配补齐,其中8个海石榴望柱头是原有的。三桥桥身均比较完固,桥面铺砌石条,桥洞也用条石发券。其中,中桥长16.4米,宽8米;两侧桥各长15.2米,宽6.2米。

《明十三陵志》记述:“庆陵的排水系统尤其讲究。为不损伤龙砂,其排水系统采用地上地下结合的方式。宝城两侧的水流经宝城前方院的地下排至龙砂之前。……陵园的排水系统保存亦较完整。明朝时,为排水顺畅又不损伤龙脉,不仅宝城两侧各有砖石砌的排水明沟,而且该明沟至陵园第二进院落的两侧后,又有院内平面呈‘T’字形的地下排水涵洞与之连成一体。该排水涵洞全系条石起券砌成,券顶高3米,券洞宽3.5米,总长200余米,至第一进院落左后方,再次以明沟排水的形式出现。沟宽4.65米,从第一进院落的后方及右方绕经院前,东南延伸至河道”(附庆陵排水明沟涵洞图片1幅)。

目前,游览庆陵神道时,仔细探寻两进院落之间御路上铺砌的一尺四寸金砖,很有意思。而且,可以欣赏陵园两侧用巨石和城砖砌筑的“金沟河”,河壁砖石缝里钻生的树木,有的已经长成了古树名木。其中,祾恩门、祾恩殿第一进院落右侧用砖石砌筑的排水明沟沟壁处,有挂红牌一级古侧柏3株。庆陵两进院落之间约180米的神道御路部分包括牙子砖在内,宽1.6米,以边宽为0.46米的细料方砖,即一尺四寸金砖铺砌;两侧散水,包括牙子砖在内,各宽1米,横铺城砖。由此可见,明十三陵神道上的御路不仅有“中心石”式,还有错缝平铺石式、金砖铺砌式、城砖铺砌式多种,宽窄也不一。

德陵有无三道桥

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记述:“德陵在檀子峪,距永陵东北一里。自永陵碑亭前分北为德陵神路。陵西南向,碑亭前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景陵。平刻龙凤,殿柱饰以金莲,殿无后门。榜曰德陵,碑曰大明熹宗悊皇帝之陵。树亡,凡殿楼门亭俱黄瓦。”

按顾炎武所记德陵应有“三道桥”1座。但他在《昌平山水记》中唯独没有写到德陵沟上的五空桥。《明十三陵志》记述:“德陵神道,从永陵神道碑亭前向东北分出,长约0.5公里,途中建五空桥1座。……神道五空石桥桥身完固,桥面铺设石条,其通长61米,宽14.8米。桥洞均为砖券,2002年修缮时对桥洞进行了加固。桥栏杆也全部恢复补齐”,饰二十四气式望柱头(附德陵五空桥图片1幅)。德陵的水流,分别是从潭峪岭两侧流下来的小水,在德陵前汇成一股向西南流去。按德陵的自然地理环境,顾炎武所记德陵亦有“桥三道”还是基本可信的,在德陵五空桥东南岸边有右前桥平桥1座,故疑似德陵原有的“桥三道”毁于明末战乱期间。但顾炎武为什么偏偏没有记比长陵南北五空桥还要壮观的德陵五空桥呢?显然是其漏记了。

金水称谓表象征

《明十三陵志》按古桥建筑形制,称7座“三道桥”为“并列三座石拱桥”,位于湖北钟祥的明睿宗朱祐杬的明显陵也沿袭了此称谓。钟祥市博物馆研究员周红梅著《世界遗产——明显陵探微》(中国素质教育出版社,2011年香港版)记述:“显陵的五座石拱桥都设置在建筑的轴心,级别较高也很精美。形制为三道并列单孔拱桥。平面呈‘金锭形’,桥面两侧和桥与桥之间的河岸上设栏板望柱。桥间望柱均为二十四气式望柱头,且雕刻艺术精美,远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有人说可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媲美。”

南京明孝陵博物馆研究员王韦著《探谜明孝陵》(东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六章第一节“金水桥数量之谜”记述:“金水桥一词出现得很晚,始见于明代。“金水河”的历史则久远得多。……检索史料发现,成化二十二年(1486),南京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王恕(《明史》卷182有王恕传)奉明宪宗旨督修孝陵,在《督修孝陵工完奏状》中说:“……金水桥墁栏板等项,但系损坏者,俱各脱换修理”;还有一次是嘉靖十一年(1532)“十二月乙酉,诏修理孝陵具服殿、棂星门、金水桥及懿文陵香殿”(载《明世宗实录》卷145)。在孝陵相关文人游记、遗民文集中只有桥,而无金水桥一说。如记载算是非常详细的屈大均《孝陵恭谒记》等……两相对照可知:“孝陵金水桥属于明官方用词,代称御河上的桥,并非定指以及本地民间称呼,故《江宁府志》中称之为‘御河桥’……另外,大概晚清民间习惯称其为‘五龙桥’,而明故宫内外金水桥也有‘五龙桥’的俗称,所以‘金水桥’‘五龙桥’都是御河上桥的代称。”王韦又援引清初徐乾学《读礼通考》:“……(石人)又北为棂星门三道。又北有石桥五,并五空。”这是首次对桥数量的记载,据此一般认为原桥本有5座,被晚清兵火毁坏了2座。但清同治三年(1864)《金陵善后局估勘兴修孝陵工料数目册》 记“五龙桥石桥3座,水门九尺二寸,长二丈七尺五寸,宽一丈一尺七寸,高一丈四尺。除现在2座桥上栏杆俱无添建,一座石料约价银六百五十两。”从报告看,桥即3座,未有更多座桥在战争中损坏 ……长期从事明孝陵考古工作的路侃认为,“历史上御河桥只有3座。”究竟明孝陵的“金水桥”历史上是5座还是3座,待考。

《宋史·河渠志》记载:“金水河一名天源(故迹在今河南开封地区西部),本京水,导自荥阳黄堆山,其源曰祝龙泉。太祖建隆二年(961)春,引水过中牟县,抵都城西,架其水横绝于汴,通城壕,东汇于五丈河。”《元史·河渠志》记载:“金水河,其源出于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按《古今事物考》所载:“帝王阙内置金水河,是表示天河银汉之意”。

综上所述辨析;因避讳长陵未建“金水桥”之嫌,明十三陵陵前或神道上的7座“并列式三座单空桥”,没有在文献典籍中明确官方的称谓,后人不管是用其建筑形制命名,还是称其为“桥三道”“三道桥”“三座桥”“三路桥”均象征是“金水桥”形制的建筑物,象征着封建帝王陵寝乃是“背靠天寿,面临金水”的万年吉壤。


作者:

李忠义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