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毒蘑菇安全防护指南
丰台疾控

2025-06-12 16:18 语音播报

城事

毒蘑菇

安全防护指南

警惕毒蘑菇中毒,勿做“菇勇者”

为有效评估野生毒风险,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区疾控中心(卫生健康监督所)营养与食品卫生科科员对南苑森林公园开展了野生毒蘑菇专项调查。经过对林下、草丛等蘑菇易生长环境进行现场调查,目前暂未发现任何毒蘑菇。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除西南、华中地区等传统高发区外,北方地区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随着高温雨季的到来,北京地区蘑菇中毒事件发生风险也会有所增高。

北京地区常见野生毒蘑菇有:黄盖鹅膏、欧氏鹅膏、假褐云斑鹅膏、卷边桩菇(卷边网褶菌)、丝盖伞、斑褶菇、晶粒小鬼伞(狗尿苔)、硬皮马勃、毒红菇(呕吐红菇)、点柄乳牛肝菌(松蘑)等,部分剧毒蘑菇在外观上与无毒野生菌十分相似,一种毒蘑菇可能含有多种毒素,成分较复杂,多耐热。由于人们缺乏对毒蘑菇相关知识的了解,缺乏辨别能力,易导致误采及误食引发中毒,损害肝、肾、心脏及神经系统等,严重可致人死亡!

科学避毒:牢记“三不原则”

破除五大认知陷阱

核心防护法则:三不原则

不采:远离公园草坪、山区林地的野生蘑菇(毒鹅膏常隐蔽生长于草丛中)

不食:拒绝任何来源不明的“野生菌”,包括亲友赠送的 “自采山珍”

不信:彻底摒弃民间“土法鉴毒” 迷信

五大认知陷阱

中毒处理方法

一旦误食野生蘑菇,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黄金1 小时内催吐:

用筷子或手指刺激舌根,直至呕吐物为澄清液体(孕妇需谨慎)

禁止强行灌水: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

2、携带样本紧急送医:

用塑料袋冷藏保存剩余蘑菇(避免破坏形态),或拍摄清晰照片(含菌盖、菌褶、菌柄细节)

优先选择有中毒救治经验的医院,主动告知“误食野生蘑菇”,争取使用α-鹅膏毒肽抗体等特效药物

3、警惕假愈期陷阱:

肝损害型中毒(如鹅膏属)可能在误食后6-24小时出现“好转假象”,随后突发肝衰竭!

即使症状暂时缓解,也必须住院观察48小时以上

一起守护家人“舌尖上的安全”

区疾控中心(卫生健康监督所)郑重呼吁:

不做“尝鲜者”:野生蘑菇并非“山珍”,可能是“致命杀手”

当好“宣传员”:将本文转发至家庭群、朋友圈,尤其提醒家中老人和儿童

守护健康,从“不采一口”开始!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