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在古代曾有“㶟水”“卢沟河”“浑河”“无定河”“小黄河”等诸多名称,是北京地区名称最多的一条河流。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直隶巡抚于成龙奉旨修筑堤坝,使洪水频发、为害一方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康熙帝赐名永定河,沿用至今。
浑河频决惊帝听
历史上的永定河以水质混浊而闻名,自元代起始有浑河之名。虽然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流出西山的河段称为清泉河,但随着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河水含泥沙量增加,水文特性发生变化,使之成为一条屡屡改道泛滥的河流。由于石景山以南到卢沟桥一段,与京城安危关系密切,金元明三代相继在此段东岸修筑了高大坚固的土堤、石堤。至于下游则向无修防,一直呈现散漫分流的状态,致使沿岸地区饱受洪水肆虐之害。历代多采取被动局部治理的办法,何处堤防溃决即在何处修筑加固,因而未能根治水患。
清康熙帝亲政后,将三藩、河务、漕运3 件大事写下来,刻在宫中的柱子上,对关乎京畿安全的浑河治理尤为重视。他认为,如果连浑河都治理不好,就更谈不上治理淮河和黄河了
康熙三十一年(1692),因“浑河堤岸久未修筑,各处冲决,河道渐次北移”,造成下游永清、霸州、固安、文安等地民生困扰,康熙帝派人疏浚永清东北方向的浑河故道,使河水顺流归淀,又加固了七十二里旧堤。此后,他多次巡视堤工,看到河堤甚为坚固,觉得百姓数年内可免遭水患。
未曾料到,仅过了6 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月,浑河再次于直隶霸州一带漫决。康熙帝亲自前往受灾之地视察,目睹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只能以水藻充饥,遂下定决心要彻底治理这条“害河”。
于公治水建奇功
康熙帝任命具有治河经验的于成龙,以总督、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职务管直隶巡抚事。
于成龙领命后,火速前往浑河决口处详细勘察丈量,绘制出河图[1]呈报朝廷。康熙帝在宫中研读河图,与于成龙、王新命等朝臣探讨治河良策。君臣借鉴过往治水经验,制定了挑河疏浚、筑坝固堤兼施的策略。当康熙帝询问开挖河道、修筑堤岸所需费用时,于成龙回答:仅挑土筑堤就需钱粮三十余万[2]。剩下封堵决口的材料、河夫工钱伙食等费用还未计算在内。因丈量时正值狂风大作,恐怕结果不准,待确定分工、仔细核算后再详细上奏。康熙帝想到此时正值春季,特命不可征用百姓以免耽误农事,可派遣旗下壮丁修筑,备好工具器械,而且要支付银米酬劳。
治河工程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四月开始。首先是“挑河”,即疏浚河道。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经固安县北十里铺,至永清县东南朱家庄,流经东安县安澜城河,出霸州、达西沽、入渤海,一路疏浚河道长达145 里。然后,于成龙下令筑南北大堤。南岸大堤自老君堂旧河口起,至永清县郭家务,约长82 里;北岸大堤自良乡张庙场至永清县卢家庄,约长102 里。后来,于成龙又修筑了沙堤,北岸自卢沟桥南石堤至立垡村南止,长22 里;南岸自高店村至老君堂接连土坝,长35 里。
康熙帝参考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的做法,命于成龙在老君堂旧河口,用竹络填装石头、泥土,筑成竹络坝,使牤牛河(今小清河)与浑河并流东注,借助牤牛河的清水加大水流挟沙能力,冲刷浑河泥沙,减轻河道淤积,以达到“蓄清刷浑”的目的。
工程结束后,于成龙奏请康熙帝为浑河赐予新名,并敕建河神庙。康熙帝斟酌再三赐名“永定河”,照准在卢沟桥北建神庙,立永定河神庙碑,后称此庙为南惠济庙。康熙帝设立总河,在南北两岸设置两分司、八汛、千总、把总等职官,后又设南北两岸同知,初步建立起永定河堤防管理制度。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百里大堤筑成以后,永定河改行固安以北,东达三角淀,结束了漫流状态,收到了“无迁徙者垂四十年”的效果。直至嘉庆六年(1801)的百余年间,永定河洪水都不曾直接冲击北京城。
康熙帝、于成龙君臣此次治理永定河固然是一次试图根治水患的积极尝试,但也仅仅改变了原先大范围改道迁徙的状态。因牤牛河与永定河水量差距较大,无法彻底实现“激荡浊水,乃成清流”的设想。
名姓相同志亦同
清康熙朝有两个于成龙,不但同名同姓,而且都曾担任过直隶巡抚。年长的于成龙以清廉著称,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此次被康熙帝委以治河重任的是小于成龙,曾两次出任河道总督,一生与河务结下不解之缘。
小于成龙,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生于辽东盖州(今属辽宁营口),汉军镶黄旗人。11 岁举家迁至北京通州,16 岁时移居河北固安。康熙七年(1668),自荫生授直隶乐亭知县,后历任滦州知州、通州知州。
由于为官清廉深得百姓拥护,小于成龙得到大于成龙的赏识。康熙二十年(1681),直隶总督大于成龙调任两江总督时,向皇帝推荐小于成龙可堪大用。不久,江宁知府出缺,大于成龙上疏皇帝,请求让朝臣推举操守清廉的人。这时,康熙帝想到大于成龙举荐的小于成龙,便任命通州知州小于成龙升任江宁知府。时有“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的美谈。
小于成龙居官廉洁,声名甚好。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到江宁府,经实地察访,与所闻无异,并亲自书写手卷赐给小于成龙。后命大学士明珠传谕,勉励他务必效仿前总督于成龙,为官正直清廉,不要辜负皇帝的赏识重用。康熙帝返京后,提拔他为安徽按察使。
在安徽时,于成龙与河道总督靳辅在治理黄河的方法上产生分歧。靳辅主张自上游筑堤束水,而于成龙认为应该疏通入海口和下游水道。康熙三十一年(1692),于成龙接替病逝的靳辅任河道总督,经过多次实践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遵循靳辅的治河之法。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于成龙再次出任河道总督。适逢黄河泛涨,年逾六十的他奔走两岸,勘察灾情,绘制《江南黄河图》,欲把治理永定河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治理黄河上。于成龙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以致难以支撑,不得不向朝廷告假。康熙帝考虑治河任务艰巨,他人恐难以胜任,命于成龙在任上调理,并派宫廷御医前往诊治。
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于成龙病逝于河道总督任上,安葬在北京石景山。康熙帝闻讯痛彻哀悼,翻阅于成龙生前奏疏时,赞他“才品兼优,服官勤慎,屡经简任,实心办事,不辞劳瘁,宣力有年,历著成效”。谥号“襄勤”成为于成龙一生工作勤勉、恪尽职守的真实写照。康熙帝晚年仍对于成龙颇为怀念,称“其办事之才,汉军内诚无有及者”,为失去这个治水能臣而惋惜不已。
文章引自:《北京西山永定河故事》,北京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