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2 17:17
6月11日,古籍版本学家、苏州文学山房旧书店第三代传人江澄波去世,享年100岁。据姑苏晚报报道,江澄波一生埋首古籍,在古籍鉴别修复、版本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被誉为“旧书业的活字典”。他自16岁起精心守护的文学山房,创办于光绪年间,130年来与故纸为伴,被誉为“中国传统旧书业的活化石”。听闻江澄波去世消息,许多网友讲述拜访这间小书屋的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对老先生的不舍。
江澄波独守书店84年的传奇经历令人敬仰。这份坚守,为文学山房注入了古朴而深沉的魅力。江澄波不断访书、购书,对挖掘和抢救国家文化遗产贡献卓著。在那片不大的空间,展示旧书的书柜、修复古籍的木桌摆得满满当当,浮动的纸墨香中,尽是文化积淀的韵味。不起眼的小店面,不仅是书籍的陈列所,也是濒危古籍重获新生的见证。在书迷的眼中,它早已超越普通书屋的范畴,成为守护文化记忆的精神家园。
文学书房历经一百余年风风雨雨,是苏州城一处沉静而闪光的文化坐标。其实,每座城市都有气质独特的小而美的书店,为热闹的城市生活铺就深邃而醇厚的文化底色。比如,藏在北京最古老胡同里的正阳书局,是北京唯一只经营北京文献书籍的特色书店,早已成为京城著名的文化打卡地。在湖北武汉,年近九十的刘传洲老人每天坚持到自己的旧书店转转,擦擦书本上的浮灰,整理整理书籍,“只要我能动一天,我就会坚持把书店开下去”。
一间间风骨独具的书屋,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醉心流量,更不认同将书架异化为拍照圈粉的背景板。它们是读书人的心灵港湾,是赶路人的文化驿站,用沉静的力量对抗世俗的喧嚣,默默涵养城市的人文底蕴和品位气质。或泛黄或崭新的书页,让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有了生动的表情和神采,多了几分令人向往的风韵雅致。
扎根街巷的书店店主,堪称为城市点灯的时代匠人。坚守文学山房84年的江澄波说,“抢救古书是我们书店的宗旨”;正阳书局创办人崔勇表示:“希望我们书店也能成为一家老字号,将北京的历史文化一直保留和传承下去”;刘传洲老人说:“书店就是城市的一盏灯,开书店的人就是点灯的人”……他们所处地域不同、书屋风格迥异,却有相同的经营理念——打造纯粹的阅读空间,而非精致的消费空间。只有以赤诚之心保护好每一本书,才能让书籍真正回归记录历史、承载思想、启迪心灵的本质。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载书、送书的书船,我离不开书,就像船离不开水。”自喻“书船”的江澄波在百岁高龄泊岸,将自己拼尽全力抢救的中国文化遗产留在人间。文化传承,说到底是人与书的相遇。江澄波之后,谁是文学山房下一位守护者?相信一个个远离喧嚣的小书店,总会因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读书。让阅读的星火绽放光芒,让书香在城市安静地飘散,大抵就是书店在文化传承中无可代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