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呼”响起的60分钟:小网格托起独居老人“稳稳的幸福”
2025-06-12 20: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善爱暖西城”是西城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出的文明培育系列活动。“北京西城”微信公众号开设“善爱暖西城”专栏,深度挖掘报道发生在西城市民群众身边好人好事,广泛发动全社会以善行和爱心涵养崇德向善良好风尚,今天刊发第十一期。

“叮——”五月初的一天,大栅栏街道西河沿大街158号养老照护中心的“一键呼”设备突然红光闪烁。屏幕显示,2号楼79岁独居老人周阿姨发起紧急呼叫。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于璐立刻接通电话,听筒里传来虚弱的声音:“小璐,我头晕得厉害,想吐……”

于璐边跑向周阿姨家,边拨通社区网格主任芦晓辉的电话。推开房门时,只见老人蜷缩在椅子上,左手紧攥扶手,右手按压额头,地板上有呕吐物痕迹。“阿姨,我是小璐,您坚持一下,社区马上来人!”触到老人冰凉的手腕,于璐心头一紧——这已是她本周第三次关注到周阿姨的健康异常。

三级响应:织就生命保护网

“启动独居老人应急预案!”正在社区会议室部署工作的芦晓辉接到电话后,立即打开周阿姨的电子档案:高血压病史、2023年因耳石症住院、儿子在望京工作……他边跑边通过对讲机传达指令:“网格A组庞旭联系120并联系其亲属同步该事项,B组社区服务站站长马上去现场!”与此同时,社区党委书记帮助协调救护车绿色通道。

这是前西社区“三级响应”机制的日常实战场景。针对60岁以上独居老人,社区建立“档案动态更新+网格包片负责+养老驿站联动”的立体防护网。网格员庞旭和站长第一时间到现场后,发现老人眼球震颤,无法独立坐立,他们凭借经验,猜测可能是老人的耳石症急性发作。

“这是老人的医保卡,就诊记录都在这里。”庞旭将透明文件袋递给医护人员,袋子里分门别类装着常用药和近期体检报告——这些都是社区网格员每月上门更新的“标配”。

立体守护:从急救现场到治理范本

在北京电力医院急诊室,神经内科医生指着社区提供的病情速览表感慨:“耳石症黄金治疗期只有2小时,你们判断准确,没有盲目移动老人,避免了内耳二次损伤。”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前西社区通过“一键呼+网格响应”机制成功处置独居老人突发状况十多起,平均响应时间10分钟。

“多亏街道经常性的各种医护、防灾减灾、民兵、养老照护等多方面精细化培训把社区工作人员培养成全科社工。”社区党委书记在事后复盘会上展示街道提供的完善的培训记录:2024年以来,全体网格员接受急救技能、养老助残、家庭医生、避灾避险设施设备训练……“街道、社区、三方机构一体化模式,体现了大栅栏街道日常为人民服务的心,落在了实处。”

几天后,周阿姨通过微信发来康复视频。正如周阿姨的儿子所说:“有这些社工在,我们做子女的真的安心很多。”

善爱底色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

“街道正在试点儿‘网格+养老’融合模式,在实现独居老人‘一键呼’设备全覆盖基础上,逐步优化全区适老化改造标准。”正如大栅栏街道负责人所说:“基层治理不是冰冷的数字公式,而是把每个居民的安危冷暖都放进心里,那些藏在档案袋里的用药提醒、凌晨三点的急诊陪护、暴雨夜冒雨排查的背影,构成了‘善爱暖西城’最鲜活的注脚。”

在西城,每个街道社区网格每天都在上演着“科技+温度”的守护故事。当“一键呼”的铃声不再只是紧急信号,而是串联起档案数据、专业力量和人文关怀的纽带,老城的独居老人正在获得“稳稳的幸福”——那是数字时代最温暖的注脚,也是基层治理最动人的模样。

△扫码查看“善爱暖西城”更多详细信息

文字:邴美俏

图片:大栅栏街道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