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4 11:08
1938年10月下旬,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面对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法,地雷战正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作战形式之一。
在1940年的春季反“扫荡”斗争中,晋察冀边区安国县东赵、西寇两村民兵将手榴弹埋在敌伪必经的大道上,取得炸死2名伪军的战果,极大增强了根据地抗日军民消灭敌人的信心。各区民兵深受启发,使用废铁壳、手榴弹自造地雷打击敌军,这也是华北地雷战的早期形式。
1941年3月,八路军军工部在山西省武乡县温庄村和黎城县东崖底村开办地雷培训班,军工部部长刘鼎亲自授课,并编写下发了《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教材。
图:《地雷的制造、安装与伪装法》
图:《地雷制造手续技术本》
1941年6月23日,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的名义发布《关于大量制造地雷的训令》,要求各兵团大量制造地雷、鱼雷并训练部队和游击队民兵使用。
1942年4月25日,中共北方分局向全边区军民发出“大力开展地雷战”的号召。各地民兵就地取材,研究出石雷、磁雷、木雷、砖雷等,埋设在村口、公路、桥梁、水井、粮洞,使敌人在“扫荡”中不断被炸。
为了不误伤老百姓,游击队员、民兵通常在日军据点附近或交通路口的至高点上设置暗哨,用“消息线”“消息树”“消息巾”等随时传送日伪军的动向。
地雷战与村落战、地道战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并发挥出巨大威力。
图:民兵在搬运地雷
图:晋察冀边区的民兵在日伪军队的必经之路埋地雷(石少华1943年摄)
1942年9月15日,日伪军向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老虎山进军,妄想在老虎山修筑碉堡。老虎山附近民兵与部队紧密配合,在敌人必经之路埋设大量地雷,经过六昼夜的伏击战,毙伤日伪军200余人,粉碎了日军修筑碉堡的计划。
保定市蠡县民兵还故意将“仙人脱衣地雷”(即外层安全、内层揭开才爆炸的地雷)丢在公路,日军发现后如获至宝,带回据点研究,结果炸死据点日军14人。
1943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以数百兵力突袭阜平城。阜平的民兵中队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快速埋雷,巧妙伪装,使敌人进入阜平城后,无论是走路还是推门,乃至抓鸡牵羊,都遭到地雷爆炸的威胁。最终,日伪军死伤惨重,仓皇退出阜平。
图:民兵在设置爆炸物
仅1943年上半年,北岳区民兵就用触发雷炸死日军1000多人。河北新乐县李各庄的李混子、阜平五丈湾的李勇都是边区涌现出的爆破英雄代表。
1943年6月,李勇游击小组炸死日伪军36人,创造游击小组一次毙伤敌人的空前纪录。6月9日,《晋察冀日报》发表《广泛开展李勇爆炸运动》的社论,号召全区军民向李勇学习,广泛开展地雷战,大量杀伤敌人,推动全区地雷战进入一个新阶段。
图:李混子爆炸组获赠冀中区、冀中军区爆破模范奖旗
图:李勇爆炸组出发前(叶曼之1943年摄)
华北军民爆炸运动的蓬勃开展,使日军闻之色变。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独立步兵第6大队代理大队长菊池重雄的日记中,充满着对地雷战的巨大恐惧:“地雷战使我将官精神上受威胁,使士兵成为残废。尤其是要搬运伤员,如果有5个人受伤,那么就要有60个士兵失去战斗力。”“地雷效力很大,当遇到爆炸时,多数要骨折大量流血,大半要炸死……”
地雷战给日伪军造成巨大伤亡和心理震撼,《北支军调查班冀西视察记》称:“我们几乎是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后边的人一定要踏着前边人的足迹,多一步也不敢走。耳朵里充满了工兵警告我们‘地雷地雷’的声音,脑子里浮满了地雷的影子……”
地雷战的广泛开展,对于迟滞、封锁、打击进犯之敌,配合主力作战,保卫村庄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文作者:北京市档案馆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