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水道子胡同对过儿的崇文区文化馆,一般老崇文人大都还记得。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电影周,好多老职工在这儿观看过《望乡》《人证》和《金环蚀》。但随着1965年地名整顿,将东珠市口、三里河、平乐园、东柳树井各段合并,统称为珠市口东大街,特别是2000年“两广路”改造,这儿的街面、胡同儿几乎全拆没了。“东柳树井”这个老崇文区的地名,逐渐被人们淡忘了。1992年北京出版社版《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记述:“清宣统年间,因东段路北有一口井,井旁有一柳树,得名‘柳树井’,为与珠市口西大街的西柳树井区别,冠以‘东’字,称东柳树井”。
崇文区文化馆,原址在珠市口东大街71号,创建于1956年,前身为东柳树井文化馆,1973年翻建,1974年改名为崇文区文化馆剧场,是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于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性文化娱乐场所。附近的北京第二织带厂(简称二织带)、北京纺织机械厂、北京纺织品公司等企业也经常在此举办各种会议活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织带算得上是东柳树井响当当的中型国有企业。该厂始建于1954年,是由38名失业縧带工人组成的北京市第一縧带生产合作社,1958年一縧社、二縧社合并,改名崇文縧带厂,厂址在珠市口东大街62号。“文革”初期一度改名东方红縧带厂,1969年北京市穗子生产合作社并入,改厂名为北京第二织带厂。二织带厂最大的贡献是,1966年试制成功尼龙搭扣。厂大门朝北,二道门内有东、西两个大车间。东车间主要是准备车间,也有三四十台织布机,织小白带。西车间有四五十台织布机,主要产品是:医用纱布,军用帆布腰带、背包带、水壶带,民用头围巾等。两个大车间的后身便是北京清化寺的大士殿了。六七十年代,别看二织带才有六七百号人,但享有的社会主义福利一应俱全。二织带厂大门往西有一座小院,七八间东、西房辟为二织带托儿所。那时候,刚刚生完小孩的妈妈只有56天产假。产假一过就把嗷嗷待哺的幼儿放在了旁边的托儿所。早班、中班15分钟工间喂奶时间,孩子妈妈们连跑带颠到托儿所给自己的宝宝喂八九分钟的母乳……
二织带托儿所之西的珠市口东大街64号,是北京市纺织品公司,系市属国营企业。下辖前门、西城、海淀、朝阳4个分公司,以及北京纺织品贸易中心、产业用布采购供应站、北郊仓库等12个经营单位,职工总数1300余人。该公司创建于1949年,在东柳树井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
纺织品公司之西有几座不错的四合院,这些四合院的后身即是京城著名的明因寺,可惜明因寺也毁于2000年扩建“两广路”时,明因寺石碑现存隆安寺。再往西就是水道子胡同了,胡同把口东边有家粮油食品加工部,只加工粗粮,磨香油。七十年代初,不少河北省老乡从老家乘火车带回七八十斤老玉米粒,就是在这儿加工成玉米面儿的。那时的玉米面儿的确是纯有机的,刚蒸熟的窝头白嘴儿吃都香着呢!
水道子胡同往西也有几座如意门的四合院,再往西就是平乐园大食堂了。六十年代初期,这儿的盖浇饭挺有名的。那时的盖浇饭就是在三四两大米饭上浇上肉汤炖海带、白菜,肉汤炖白菜、粉条、豆腐之类的荤汤菜。没有时下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辣子鸡丁、木须肉等盖饭。当时附近的居民拿着铝制的饭盆,排队一人限购2份盖浇饭。一份盖浇饭一毛5分钱。顺便排队拿着竹制壳暖瓶、废铁皮壳暖瓶打上一暖瓶散啤酒。1暖瓶散啤酒2毛钱。
平乐园饭馆马路对面是平乐园副食商场,位于河泊厂西巷南口西,原名大顺米面油盐店,开业于清咸丰年间,为北京有名的经营米面油盐的大店。原以粮食加工销售为主,后增加油盐酱醋,扩大成米面油盐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平乐园副食商场。六七十年代,这儿除了不卖粮食,其他副食品,时令蔬菜、干鲜果品、油盐酱醋等都有。但买肉要肉票,买花生油要油票。逢年过节才有尚好的红香蕉苹果、黄香蕉苹果及舟山带鱼供应市场,尚好的一级红香蕉苹果四毛5分钱一斤,一级带鱼三毛8分钱一斤。
河泊厂东巷之东是南五老胡同。明朝称卢老儿胡同,属正东坊。清至民国分南、北五老胡同。民国初年这里住过盐商查氏,经营着珠市口东大街路南的恩成公盐柜,垄断着全北京城的官盐。南五老胡同再往东即珊瑚胡同,形成于明朝,胡同南口把口儿西侧是二织带的职工食堂兼礼堂,礼堂舞台座北朝南,灯光音响俱全。1960年,北京曲艺团的37名艺人下放到二织带。整个曲艺团的灯光、音响、幕布、服装、道具一并给了二织带。活跃在二织带礼堂舞台上的六七位评剧票友,还在崇文区文化馆剧场参演了全本的《秦香莲》《卷席筒》。
珊瑚胡同口儿里原有一座古刹,名永寿寺。60年代初,二织带的医务室和成品库曾设于此寺仅存的一座大殿。紧挨珊瑚胡同南口东面的是远近闻名的崇文玻璃店。店址为珠市口东大街29号,前身为复昌玻璃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称崇文玻璃中心店。六七十年代时兴购买木材厂的下脚料制作大衣柜,大半个京城的人都到这儿配大衣柜的穿衣镜和玻璃门。
崇文玻璃店之东原有古刹一座,名大慈庵。按1928年北平寺庙调查档案,坐落崇文门外外一区东柳树井大街四十一号。明万历年间募建,占地面积3亩,有殿房35间,佛像19尊,金刚经2部,华严经、观音经各一部,另有石碑4座,均记自康熙年间酒行会迭次重修大慈庵的史迹。1958年成为北京市拉锁厂的一个生产车间。何时拆毁的现有文献资料无记载。大慈庵的四座石碑有:乾隆三十五年新建大慈庵东院碑、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大慈庵碑、乾隆五十四年重修大慈庵碑、道光七年续修大慈庵碑。值得庆幸的是,大慈庵四座石碑目录不仅载入《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而且这4座碑的影印拓片全部载入中州古籍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紧挨大慈庵东面的是二织带的澡堂子和医务室。二织带的澡堂子原名德澄园浴池。1956年公司合营前,楼上楼下总计有雅座50余位,配有高温、中温、低温大池塘3个,没有女宾浴室。1960年租给二织带后,将其改造成职工浴室,男、女职工隔日轮流使用。德澄园浴池前院的三间东房改为厂医务室。前院的几间西房是浴池的小锅炉房和二织带制作木模型的工作室。再往东,是高营胡同,再往东是香串胡同。形成于明,属正东坊,名称起因不详。香串胡同南口东边儿,正对着老磁器口大街北口,原有一座灰色基督教堂,即东柳树井基督教堂。教堂原址是娘娘庙。娘娘庙焚毁于庚子年间。东柳树井基督教堂毁于上世纪70年代改造崇外大街时。
时下,每天都有许多老崇文人、老北京人到磁器口西南角的锦芳小吃店喝豆汁、品面茶、豆泡汤等北京风味小吃。老磁器口大街基本维持七八十年代原貌。但东柳树井的所有景致、景观、景物,均已拆灭无存,留在老崇文人、老北京人心里的只有那些一半是幸福、一半是苦涩的记忆……
作者李忠义系原北京工业志编审
2025年6月14日修改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