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4 14:27
在岁月的长河中,母亲的一生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着苦难与坚韧,每一抹色彩都彰显着伟大的母爱。
母亲生于1908年,那个时代,苦难如影随形。 母亲的童年,是在裹小脚的痛苦中度过的。宽布带紧紧缠住除大脚趾之外的四个脚趾,大石头压在上面,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折磨。母亲曾回忆,夜里常常疼得难以入睡,泪水浸湿了枕头。即便如此,她也只能默默忍受,因为在那个年代,三寸金莲是女性美的象征,也是家庭社会地位的标志。但母亲是倔强的,她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松开布带,常常惹得姥姥生气,可她绝不放弃对自由的一丝渴望。然而,最终她还是没能逃脱小脚的厄运,那畸形的双脚,是她对那个时代无声的控诉。
时光匆匆,母亲在苦难中长大,嫁人、生子,迎来了更艰难的岁月。我五岁时,和哥哥都重病卧床,一个躺炕头,一个躺炕梢。在那缺医少药、家境贫寒的年代,我们一病就是几个月。我瘦得皮包骨,奄奄一息,连村里扎针治病的马大姑都劝母亲放弃治疗,说我没救了。母亲只是哭,紧紧地抱着我,哀求马大姑把我死马当活马医。她怎么舍得放弃自己的孩子,这是她身上掉的肉啊!
为了给我们治病,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很快就花光了,但母亲没有放弃,四处借钱抓中药,没日没夜地守在我们身边,精心熬药,一口一口地喂我们。在那漫长的日子里,母亲几乎没有合眼睡过一个囫囵觉。她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脸上写满了疲惫,但她的眼神却无比坚定,从未唉声叹气过,那是对生命的执着,对子女深沉的爱。终于,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我和哥哥病情逐渐好转,而母亲却因为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身体变得非常瘦弱,她却没有丝毫抱怨,看着我们一天天好起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欣慰和满足。
三年困难时期,家中一贫如洗,粮食成了最珍贵的东西。母亲为了让家人不被饿死,想尽办法,树叶、野菜、榆树皮面……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东西,成了我们一家的救命稻草。更让人心酸的是,母亲为了把家里稍好一点的食物留给家人吃,如白菜、萝卜等,她把枕了十几年的谷秕子从枕头里倒出来,用水一遍遍清洗,直到水变得清一些,晾干磨碎,上锅蒸着吃。她全身浮肿,手指一按一个深坑。后来在京工作的哥哥一家挤出点粮票,国家也给村里发了救济粮,这才有了糊口的粮食。
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贫困年代,母亲虽然是小脚,行动不便,她仍然坚持参加生产队劳动,从不叫苦喊累。她推着独轮车,去五里之外的集市卖菜换些钱补贴家里日常开销,买些生活必需品,如油、盐、火柴等。每走一步,她都是那么艰难却又那么坚定。她的腰因为长年累月的劳累而微微弯曲,但她的脊梁,却始终挺得笔直,她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支撑着这个家,让我们在艰难的岁月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
母亲非常重视我的教育,尽管家里穷得叮当响,她还是坚持供我读书到高三。在我们村同龄同学当中,我是唯一读到最后的、学历最高的。母亲常对我说:“闺女,我是斗大字不识半个,你要好好读书,才有出息,走出这个穷村子。”为了给我凑学费,母亲省吃俭用,五六年都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总是穿着那件发白的旧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我知道,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我绝不能让她失望。
高考在即,“文革”开始了,我失去了高考的机会。当我把这消息告诉母亲时,她沉默了很久,眼中满是失落和无奈。但她很快就安慰我说:“闺女,这不是你的错,以后的路还很长,只要有文化,早晚用得上。”母亲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的黑暗,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后来,我有机会被中学聘为语文教师,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转为国家正式教师,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命运对母亲却是残酷的。在她74岁那年,太阳穴突然长出个包,那是疔毒。母亲不得已住进了医院,但始终没有好转。医生给她开刀手术时,她疼得手直抖,即便如此,母亲也没掉一滴眼泪,没喊一声疼,她是那么的坚强!那么坚韧!临终前,母亲躺在病床上,气息微弱,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叮嘱我别哭,别哭坏了身子,她在对亲人的眷恋和不舍中离开了。我的世界仿佛崩塌了,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是给予我生命,养育我长大,教我坚强,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了我的母亲!她永远地离开了我。
母亲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坚强不屈的一生。她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用自己的爱和力量,为我和哥哥,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她的质朴、善良、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母亲,想起她在苦难中坚定的眼神,想起她为了我们这个家所付出的一切。
母亲的音容笑貌,永远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行。 如今,我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当年的不易。我会把母亲的故事经常讲给我的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他们有一位多么伟大的外婆。虽然母亲已离开我们43年了,但她坚毅的品质将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传承下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