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4 21:23
我们家有六个孩子,孩子多,事情自然也多。姐妹兄弟上下相差不过两三岁,大的不大,小的不小,聚在一起就像爆炒料豆,噼里啪啦热闹得很,没个规矩是不成的。
父亲治家有方,管理孩子也有一套。首先,早睡早起。天亮了,想赖床睡懒觉,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我打记事起,天刚麻麻亮,母亲就出去拔草;父亲则在家里挑水,扫院子。母亲回来,做熟了早饭,天还没有大亮。吃过饭,上学的上学,出工的出工,用母亲的话说,叫作“该干啥干啥去”。身教重于言教,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睡懒觉的习惯。即使前一晚没有睡好,第二天早上照样能够按时起床。
后来,我做了妈妈。回娘家住的时候,因为晚上要照顾孩子,早上便有些贪睡。母亲按照惯例,依旧清晨六点钟做好早饭。为了让我多睡一会儿,她去割草或做家务,父亲就抱着孩子去街上转一转。记得有一次,父亲抱着孩子回来,自豪地说:“俺们这一早上串了七个门儿,谁家才抱柴禾做饭……”
吃饭时,规矩更是严明。为了避免纷争,一张小长方桌,坐在哪儿,坐哪个小板凳,都是固定的。而且吃饭时不许说话,不能吧嗒嘴。若是谁坏了规矩,父亲一瞪眼,立刻鸦雀无声。不能浪费粮食。掉到地上的馒头,母亲一定会捡起来,她总是心疼地说:“这得要多少粒麦子?”然后吹一吹,吃下去。耳濡目染,我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并且对浪费粮食的现象深恶痛绝。
七十年代初,白面不够吃,总要兑上些粗粮,一年的生活才能打发过去。记得第一次喝大米粥,大约是在我七八岁时。大米的细腻和清香暖着味蕾和胃,呼噜噜地喝了一碗,我不禁惊呼:世上还有这么好喝的饭!等想再添一点儿,可惜锅里已经没有了。我意犹未尽,就把碗底的米汤舔得干干净净。娘怜爱地叹息:“俺小霞真会过日子!”后来,这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每次喝米饭都爱舔碗底,招来姐姐们调侃:“属小狗的吗?”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是母亲爱说的一句话。她多次告诫我们:“谁对咱有好处,啥时候也不能忘!”父亲自幼在他的外祖母家长大,两位老人晚年都曾瘫痪卧床三四年,母亲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照顾老人,为他们养老送终。提起母亲来,村邻乡亲们都竖大拇指,夸赞我母亲孝顺。我的祖母离世早,曾祖母为父亲找了个奶妈。对于这位奶妈的哺育之恩,父亲一直念念不忘。后来家里条件好了,春冬两闲时,父亲便把老人家接来住些日子。
父母都敬业。父亲扎根大沙河,建校修农场,做成人教育工作,是全国优秀教师、省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两个大纸箱里,盛满了几十本大大小小的红色烫金获奖证书。母亲起早贪黑伺候一家老小,打理庄稼,地里的收成极好;孩子们也成器,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无论担任行政单位领导的,还是做医生和教师的,都热爱本职工作,成了单位骨干力量。这其中,父亲的影响,母亲的辛苦付出,是无法计算的。
现在想想,儿女又何尝不是父母的庄稼呢?他们把子女带到世上来,精心呵护。日复一日,含辛茹苦,父母用言语和行动教导和影响着孩子们,让我们成为独立的个体,成家立业,完成自己的一生。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家风可以用哪几个词来概括。现在想来,这些规矩不就是家风吗?它包括:勤劳,节俭,感恩,敬业。 如果我们能自强自爱,在这世间混得有个样子,全拜我们的父母教导有方。
谢谢了,敬爱的爹娘;谢谢了,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