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文艺+文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国家话剧院

2025-06-15 13:58 语音播报

热点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湖南长沙开幕,本次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受邀出席,做《“文艺+文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文艺+文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田沁鑫

今天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常感谢国家文物局的邀约,能在双春年的六月来到美丽长沙。在近三千年未改城名、未移城址的这座坚强城市中,参加“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的主题论坛,深感荣幸!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文艺+文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对文艺做出过重要指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

而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物保护也有过明确的指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中国,是一个富饶锦绣的国家,遍布着各色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所以,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艺+文物,有着双宝相合,双趣共生的意义。文艺助力文物保护,正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创举下的具体实践。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催生文艺的创造力,通过文艺形式将历史中的文物故事“活态化”起来,通过穿越时空的艺术表达,唤醒文物中的民族基因,唤起我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敬畏。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对“文艺+文物”的感受。

一、文物注入文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文物的坚持品格

都说文物是历史无言的见证者,但我认为,每件文物当它面见世人的时候,都有一种内在的诉说,它是无声,但却有“言”。当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商代后母戊鼎的时候,这尊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巧夺天工,见者皆会对吉祥的聚合和丰衣足食的饕餮用意,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它是商王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鼎纹的刻画充满孝道之敬意,吉祥之美意。这尊鼎的铸造就是一次诉说,如果改编成文艺作品,就会让更多的人感知,商王与母戊这对母子之间的感情。后母戊鼎在文艺作品里,可以不再是遗产符号,而是接通历史与现在的观看和倾听。这就是“何以文物”!作为文物故事的开掘者和艺术创造者,需要了解历史文化,然后通过文艺表达,将古代“过去时”做成“现在进行时”。

文物,是中华民族基因的实物映照和文明赓续的载体。发现它,我们就发现了一种坚持的可贵品格。这些文物无论是千年不腐,还是万年不坏,都镌刻着当时的铸造者对于恒久的期许和寄托,这就是一份可以穿越时间长河的坚持。这些文物遗产,可想其色彩斑斓时,可观其蚀化斑驳后。但是只要看见它,就能跨越客观的审视,梦回唐朝,或者宋、元、明、清,和那个时空同在。我们可以跟随此物穿越战乱、或纵观朝代更替;可以享看国泰民安,也可以跨越繁荣与衰败。只要看到它,无论它颠沛在谁人手里,寄托在哪朝政府中,只要传留至今的都是民族遗产、文明宝物,都有属于保护这份遗产而发生过的精彩故事。我们是历史中的人类,有坚持生命传续的使命,也有记录和传扬历史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二)文艺+文物的协作关系

文艺能够激活文物的当代活力,使我们不断地认清民族的面貌。当文艺为文物注入生命力,文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就会不断焕发新生。深耕文化遗产的内涵,开掘文物历史的素材,可以通过艺术手段的转译,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

我举个实例。去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倡导下,与央视网、央视频、北京大麦公司、国话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了国家话剧院首部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以此来弘扬敦煌艺术精神。该剧从创作采风开始,到排练合成,再到全国演出,始终得到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产业发展司、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敦煌研究院及敦煌市人民政府多方的持续支持。

这部剧在2024年开始创作,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敦煌研究院成立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发表5周年之际。总书记强调:“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研究弘扬敦煌文化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

为此,该剧剧情,是以2035年,敦煌数字研究中心的实习生,与1935年受到敦煌召唤的旅法画家常书鸿先生的一场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和两场穿越两个时代的爱情故事,讲述两代敦煌守护者,为保护和弘扬敦煌艺术精神所付出的共同努力。

全剧以歌唱串联叙事线索,通过戏剧表演和舞蹈场面推动剧情发展,结合数字化技术生成的视觉创造,令敦煌壁画的静态画面“活起来”,让观众跟随跨越百年的剧情,领略敦煌不同时代的美学风貌,彰显敦煌艺术的璀璨魅力。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通过中国国家话剧院200余位青年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于2024年12月底,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以体育场馆规模的演出面见北京观众。观众们走进现场,即可以看到经过数字技术修复过的“敦煌45窟”硕大的佛像和菩萨造像,色彩斑斓。站在体育馆内,宛如看见初建时! 随着剧情发展,还可以看见承载千年生命寄托的建窟人、造窟人、守窟人和护窟人,百幅人物壁画,把保护敦煌的历朝先辈们也呈现到作品中,进行缅怀。

文艺中充满创造的力量,通过努力,艺术家们把体育馆“幻化”为崇高的殿堂,让创作者和观众们一起,以文物承载深情,寄托敬畏。

二、文艺活化文物:让文物“年轻”起来

还是以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为例,这部剧是在舞台剧中首次尝试AI设计,包括3D特效、即时拍摄、二维动画等多种科技手段的组合。在体育场馆内搭建多屏互动,以便快速切换1935年至2035年的多维历史时空,通过影视化拍摄与次元动画相结合,呈现电影叙事视觉。AIGC技术的使用,也令创作人员足不出户,通过AI成像还原“二月含青绿,三春带紫花”的古代敦煌盛景。

《受到召唤·敦煌》已经演出到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南京梦之蓝青奥体育公园体育馆,即将演到兰州和成都。

中国国家话剧院在此次演出基础上,创新推出“第二现场”,联动全国13个城市剧场与演出现场同步演播,受到观众普遍欢迎。这次演出被观众称为:一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敦煌视听盛宴。“文艺+文物”相互协同,会开创艺术传播新境界,讲述更多文物故事。

《受到召唤·敦煌》的主演是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张艺兴,演员的青春化,也是让敦煌文物突破圈层壁垒可贵尝试,让更多的年轻观众接受“文物新语境”。

该剧首演期间,斩获全网90 亿话题总阅读量,总讨论量达10亿点击,登上微博、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平台热搜榜超300余次。不仅在国内,在海外华侨群体中也引起共鸣,覆盖海外媒体受众超1亿人次。

文艺活化文物,让文物“年轻”起来,是由创作者将叙事场和时空维度以“文物活化”的方式而重构,带领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感受,为文化遗产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文艺方案。

三、“文艺+文物”:让永恒成为可能

艺术可以造像出慈悲的面容,文物中也可以洞见人间烟火,当文艺与文物相互凝视,一切时光的裂痕都可以被抚平,我们可以感知历史脉搏依然跳荡。历经岁月的冲洗,文物的细节虽已模糊,但不灭的是历史的善念与温柔,就像菩萨嘴角凝固的亘古慈悲,文艺就像是历史在当下最谦卑的侍者,愿以此姿态,托起文物的尊严。

照亮“文艺+文物”的光源,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光芒。“文艺+文物”可以从个案尝试,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新理念或形成机制,借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应积极把握住新时代的文化机遇,让“文艺+文物”以心印心、以情契情,请文艺拉起文物之手,彼此默契,走过时光。文物不再静默,你是祖先呼吸的空气,是文明跋涉的足迹,更是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之火。

指纹抚过亘古,余温掌心流转,让我们担负文化责任,传扬中华文明,帮助历史代代相传,在岁月的长河中奔涌向前。

谢谢大家!


编辑:王可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