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5 18:07
摩托车驾驶人刘某在通州区一路口撞上绿化带,陷入昏迷,仅20多分钟,潞河医院的抢救团队已通过交警传来的现场照片完成伤情预判,做好了抢救准备。通州交通支队与4家三甲医院创新推出“警医联动”系统,打造出一条伤后“黄金1小时”抢救通道,将交通事故危重伤者救治成功率提升至80.5%。
打通“现场-医院”生命链
不久前的一天,17时许,在通州区梨园南街一处路口,刘某驾驶一辆两轮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因操作失误,失控撞上路口绿化带及路灯杆。通州交通支队民警接报警赶到现场时,伤者已因脊椎受损陷入昏迷。交警一时无从得知其身份信息和家属的联系方式。
情况紧急,通州交通支队迅速启动“警医联动”系统,交警通过微信工作群向潞河医院发送了现场照片和伤者情况。院方同步启动应急预案,初步评估伤情后,及时调配人手,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做好接诊准备。
由于没有家属在场,交警跟随120急救车,全程陪护伤者来到3.4公里外的潞河医院,并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即刻对伤者开展抢救。经医院诊断,伤者颈脊髓损伤,病情危重,经过2个多小时的手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争取宝贵的“治疗提前量”
“通过前方交警提供的信息,我们能看到现场视频、损伤照片,对伤者情况做出初步评估,并提前开启急诊预检、分诊、抢救绿色通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医务处处长刘淼说,这种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医院的抢救准备时间,为危重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提前量”。
在传统急救模式中,伤者在被送到医院后,院方才能评估伤情,继而召集相关科室医生会诊,这种“滞后性”是交通事故危重患者急救的最大痛点。“医院常常要等伤者送到才知道该准备什么。”通州交通支队支队长张驰说。
“警医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现场与医院的信息贯通。“当伤者被送到潞河医院急诊科后,危重患者将直接进入急诊抢救室,完善相关检查,创伤救治团队评估后,安排急诊手术或直接送至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也会提前准备床位和抢救所需的设备、药品,为危重患者诊疗保驾护航。”刘淼说,通过这样的“警医联动”方式,可以省去交通伤患者到急诊科后的分诊、召集相关科室医生会诊的时间,确保伤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搭建警医联动“绿色通道”
创伤后1小时内的“黄金抢救期”里,危重患者越早得到有效救治,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风险越低。为确保“警医联动”高效运行,通州交通支队联合协作医院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民警和医院急救人员的职责分工、操作流程。
如今,每一位通州交警的手机里都有多个医院联动群,事故现场的照片、视频能即时抵达急诊医生手中。“双方通过‘警医联动’实现无缝对接,使抢救工作能够提前展开,显著提升了救治效率。”张驰表示,这种跨部门协作模式,为交通伤患者的急救工作带来了革命性改变。
目前,通州交通支队已和辖区的潞河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以及位于朝阳区的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搭建起警医联动“绿色通道”,根据“就近+伤情适配”原则,向合作医院高效输送交通事故危重伤者。
救治成功率提升近30%
在率先试点“警医联动”的通州交通支队长陵营大队,处置的139起重大事故中,112名伤者通过联动机制得到救治,危重伤者救治成功率达到80.5%,较传统模式提升了近30%。
对交通事故危重伤者而言,“警医联动”意味着更大的生存希望。5月8日15时许,通州交通支队接路人报警,一辆货车撞上电线杆,司机卡在车内出不来,伤势严重。交警赶至现场时,急救车和消防员也已抵达,正在破拆车辆、抢救伤者。
交警现场将伤者情况和受伤部位照片反馈给人民医院通州院区。院方接到照片后,经初步判断伤者可能存在开放性创伤和多处骨折,立即召集创伤中心多科医生做好准备,等伤者到院后即刻开展抢救。在“警医联动”机制的高效运转下,伤者生命得以挽回。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警医联动”创新已超越单纯的急救范畴,它用数据流动取代人力奔波,用体系协同取代单兵作战,为超大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通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