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总医院科普时间:当养鸟的快乐遭遇鹦鹉热的威胁,健康防线该如何守护?
2025-06-16 16: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一、急诊室“谜案”:肺炎元凶竟是已“消失”鹦鹉

近日,68岁的张奶奶因突发高烧、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急诊室。其体温高达39.5℃,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有大片炎症阴影,然而常规抗生素治疗却未见成效。

主治医生仔细询问张奶奶近期生活细节,包括居住环境是否潮湿、空调是否清洗、有无旅游、是否饲养宠物或接触鸟类等,张奶奶均予以否认,坚称家中未养宠物,邻里也无养鸽情况。

就在医生为治疗方案发愁时,病原学检测报告带来关键线索——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序列数超一千条。此时,张奶奶猛然想起,过年时小外孙买的两只鹦鹉在她家饲养,不久后死亡,她虽简单清理了鸟笼和鹦鹉,但至今已过去两周多。至此,这起急诊室“肺炎谜案”的元凶终于浮出水面。

致命的沉默:重症鹦鹉热的真实威胁

这个真实案例揭示了鸟类饲养与人类健康的隐秘关联。鹦鹉热,这个听起来陌生的疾病,正悄悄威胁着养鸟者的生命。据《鹦鹉热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数据显示,未经规范治疗的重症鹦鹉热患者死亡率高达15%-20%。张奶奶的血氧饱和度已降至89%,随时可能发生呼吸衰竭。经过针对性治疗,她最终康复出院,但这段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下面,我们请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Ⅱ部的王智娜主治医师从科学角度深入了解这些隐藏的健康威胁。

二、鹦鹉热衣原体:披着羽毛的 "沉默杀手"

(一)病原体档案:从鸟类到人类的跨物种威胁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胞内寄生菌。

1. 传染源:哪些鸟类是高危携带者?

研究发现几百种鸟类可以携带、传播鹦鹉热衣原体,鸟类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用粪便污染的谷物、食用受污染的尸体、吸血的外寄生虫(如虱子、螨虫和苍蝇)和巢内传播等方式在鸟类之间传播鹦鹉热衣原体。人际传播十分少见。

2. 传播途径:看不见的感染链条

人的感染是通过接触禽类的排泄物或者渗出物传播。最普遍的形式就是通过吸入干燥排泄物的微粒感染。人们也可能因为口与鸟嘴接触(接吻)或触摸已经受到感染的鸟的羽毛或组织而被传染。

3. 切断传播途径:如何消杀?

鹦鹉热衣原体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在70%酒精、2%来苏水、2%氢氧化钠、1%盐酸和3%过氧化氢溶液中,几分钟内即可失去感染力。它对高温耐受差,在56℃条件下 5 min,37 ℃条件下48 h可被灭活,但在-70 ℃环境下可存活数年。紫外线对它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二)人类感染:从轻微感冒到重症肺炎的渐进式攻击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多不能产生长久免疫力,可再次感染。目前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易感人群缺乏有效防护手段。人类鹦鹉热感染最常见于中青年,青年人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没有症状,而老年人、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症状,甚至死亡。尚没有证据表明人可以通过准备或食用家禽感染衣原体。

鹦鹉热的潜伏期通常为 5-14 天(最长可至45天)。临床表现差异极大,容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肺炎除此之外,鹦鹉热衣原体可以经血播散至全身器官,累及肺、脾、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故少许不典型的患者临床症状多样,包含胃肠炎、肝炎、肾脏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等表现。

三、鸟类饲养的健康风险全景:不止鹦鹉热的多重威胁

除了鹦鹉热衣原体,鸟类还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威胁人类健康。以下是需要重点警惕的六大类疾病:

表 鸟类相关人畜共患疾病

四、科学养鸟指南:从预防到就医的全流程管理

(一)切断传播途径:构建安全饲养环境

1. 环境卫生管理

每日清洁:用10%漂白粉溶液或专用消毒剂擦拭鸟笼、食槽、饮水器,清理粪便时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扬尘。

通风与隔离:鸟笼放置在通风良好处,避免与厨房、卧室直接相通;新鸟引入前需隔离观察2周,防止带入病原体。

粪便处理: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收集粪便,密封后投入有害垃圾桶,避免直接接触土壤。

2. 个人防护要点

佩戴装备:接触鸟类时戴N95口罩(防止吸入衣原体等微小病原体)、橡胶手套,操作后用肥皂水洗手至少20秒。

避免亲密接触:禁止用嘴喂食幼鸟、亲吻鸟类,儿童需在成人监护下接触。

定期体检:养鸟超过1年者建议每年检测鹦鹉热衣原体抗体,家禽从业者可增加禽流感病毒咽拭子检测。

(二)疾病识别与及时就医:抓住治疗黄金窗口

1. 自我观察要点

鸟类异常信号:留意鸟儿是否出现食欲减退、羽毛蓬松、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腹泻(粪便呈绿色或白色稀状)等症状,这些可能是患病征兆,需立即隔离并联系兽医。

自身健康监测:接触鸟类后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感染可能:发热(体温≥38℃)伴干咳、头痛,持续超过48小时;呼吸困难、胸痛、痰中带血;不明原因皮疹、结膜充血或关节疼痛等其他不适。

2. 就医指南

主动告知接触史:就诊时务必说明 "养鸟" 或 "接触鸟类" 的经历,帮助医生快速锁定病原体。

优先选择感染科:怀疑鹦鹉热等传染病时,可直接到医院感染科或发热门诊就诊,避免在普通门诊交叉感染。

配合病原检测:医生可能会开具血液抗体检测、痰培养、核酸检测等,需积极配合以明确诊断。

(三)特殊时期管理:

禽流感流行期:密切关注农业部门发布的疫情预警,暂停引入新鸟,减少去活禽市场的频率。

冬春季节:病原体在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需加强鸟笼保暖与通风,避免鸟类应激导致免疫力下降。

(四)特殊人群管理:

免疫力低下人群:HIV/AIDS患者(尤其CD4⁺细胞<200个/μL时)、癌症化疗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者、长期使用激素(如泼尼松)治疗的患者。

特殊生理状态人群:孕妇(感染后重症风险增加)、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易通过手-口传播感染)、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力自然衰退)、慢性病患者:慢性肺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心脏病患者。

职业暴露人群:家禽养殖场工人、兽医、鸟类市场从业人员。

五、结语:在热爱与健康之间寻找平衡

张奶奶的经历并非个例。据2024年《鹦鹉热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统计,我国重症社区肺炎患者中鹦鹉热衣原体检出率约8.0%,而全球每年报告的鹦鹉热病例超过1万例,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是报告数的10-20倍,许多病例因未意识到与鸟类接触的关联而被漏诊。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饲养它们能带来心灵的愉悦,但这份热爱需要科学的守护。

当我们为鸟儿准备新鲜食物、清洁舒适的鸟笼时,别忘了给自己也戴上防护口罩;当鸟儿出现异常时,及时寻求兽医帮助而非自行处理;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勇敢说出 "我养鸟" 的经历——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负责。

最后,请记住这句警示:每一根美丽的羽毛下,都可能隐藏着看不见的病原体;每一次与鸟类的亲密接触,都应建立在科学防护的基础上。愿我们既能享受鸟语花香的陪伴,又能守护好自己与家人的健康防线。

附:鸟类饲养健康口诀

养鸟乐趣多,防护莫错过;

每日清粪便,通风勤消毒;

接触戴口罩,洗手别马虎;

鸟病早隔离,人病速就医;

科学共相处,平安伴晨昏。

来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Ⅱ部

作者:王智娜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作者:

应急总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