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抓教育要让群众可感可及
2025-06-17 10:5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坚持开门抓教育,是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查摆问题,还是问题整改,抑或是评估问效,都须“开门问诊”,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中央部署要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拉近群众距离感,提升群众参与感,用可感可及的实际成效打开群众心门。

开门抓教育,首先要从“开门查问题”做起。群众身处社会的各个角落,对问题的认知感受最为直接。只有真正走进和融入群众,才能发现那些被隐藏的线索、忽视的细节。查问题不能闭门造车、掩耳盗铃,更不能无中生有、自欺欺人。从基层社区的琐碎事务,到政务服务的细微环节,群众的每一次情况反馈都是一把“金钥匙”,都能打开解决问题、固本培元的大门。开门查问题,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手段,更是凝聚民心的过程。要永葆“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谦逊情怀,有效引导群众打消顾虑、消除隔阂,通过民意恳谈会、面对面走访等多种形式,倾听群众的多元想法,捕捉一线最真实的声音,真听意见、听真意见,善于从群众“牢骚话”“逆耳言”中发现真问题,让问题查摆更加精准聚焦,丁是丁,卯是卯。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整改落实才是关键所在。坚持开门抓整改,就是要让群众参与整改全过程、各方面。整改不能是“走过场”,更不能是“自说自话”,而是让群众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整改方案要公开透明,整改措施要具体可行,整改进度要实时反馈。群众不仅是整改的监督者,更是整改的参与者。他们的意见建议,是问题整改的重要指引。只有让群众参与其中,才能确保整改不偏离轨道,不流于形式。整改绝不能手软,要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啃“硬骨头”。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于长期存在的顽疾,久久为功。整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绵绵发力的“持久战”。只有拿出敬始如终的决心整改,不解决问题不罢休,才能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变化,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气象。

评估是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坚持开门搞评估,就要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作为衡量学习教育的“标尺”。要让群众当“裁判”。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估“硬杠杠”,只有“裁判员”认可叫好,学习教育才算开花结果。评估不能只看“表面功夫”,更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而是要深入基层和群众,了解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群众评价或许有高有低,但每条意见都值得重视。对于群众不满意的方面,要深入反思,查找原因,做好“返工”和“补课”;对于群众认可的,要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持续巩固。只有以群众满意度作为终极导向,才能确保学习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真正赢得群众支持和拥护。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从开门查问题,到开门抓整改,再到开门搞评估,每一步都离不开群众参与。党员干部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当好开门抓教育的“排头兵”,真正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局中人”,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取悦于民,不断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磅礴动力。


作者:

单晓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